群體性反智,已經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被小集團思想毀掉的當代人

里昂 2023/01/13 檢舉 我要評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著名典籍《荀子》當中,有這樣的一個論斷:旬子:「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這也反映出中國古人對于群體和人類社會的認知:人類的群體性以及在勞動中的合作,是區別于自然界其他動物的根本。

同樣,在西方社會的發展當中,從古希臘的哲學家們開始, 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各種藝術家,再到啟蒙運動之后,一大批思想家的著作問世,西方人對于人類群體的看法也是有相似之處的。

著名思想家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而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則認為集體生活是形成社會文化的一個必要前提。

到了近現代的西方,社會學家勒龐著有《烏合之眾》,他在這部作品當中更是強調了人的群體性,尤其是能夠產生將個體裹挾進去的強大力量。

所以對于我們而言,在這個科技特別發達,人與人溝通和信息交流也十分便捷的年代,許多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也許就在一些群體互動的過程當中,對妳個人產生了特別大的影響,但這一過程又是潛移默化的。

作為個人,一定要警惕集體的反智主義。這里就不得不提及到小集團思想,所謂三人成虎便是如此,懷揣小集團的偏執又狹隘的思想固執的活著的人,也是反智主義團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人成虎:由謠言說起

「君子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個人價值觀,強調的是,即使人們身在各種群體之中,有時身不由己,但也仍然要保持自己對于世界對于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見解,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與他人一致,隨大流。

「三人成虎」是我國民間傳說當中一個比較著名的典故,有點兒類似于西方童話故事當中的「狼來了」,都是通過虛構的、有些夸張的故事去表達群體性的思想對于個體的影響有多麼的明顯。

當妳對某些群體有了極度的信任,那麼對源自于這個群體的各種消息便會不假思索的選擇相信。

即便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受教育水平都已經得到了極大提升,也仍然還是會存在類似的事情:當某人聽說自己有朋友、同事、親戚有了怎樣的遭遇,便會毫不猶豫的成為這一消息的忠實擁躉,并且有可能會再次進行傳播,讓消息走得更遠。

這便是現代版的「三人成虎」。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消息傳播閉塞、人與人之間溝通不便。

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消息傳播太快了,更容易導致「信息繭房」的出現:人們傾向于去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消息,并且再次傳播。

堅定自己的認知

自從我們的社會進入高速現代化發展的節奏之后,「不信謠、不傳謠」就一直是國家和官方所強調的一種價值觀,尤其是一些突發事件和公共性事件產生時。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突發事件會導致人們情緒的突然變化,當人們處于群體之中時,難免會受到極大影響,從而出現一些消極情緒。

這種現象其實是比較常見的,也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人的群體性會將大面積的情緒轉移和感染到個體身上。

比如在2022年12月初,國務院頒布「新十條」之后,社會各個領域逐漸放開了對于行程碼及核酸檢測的要求,這也意味著即將有許多人會感染。

相關媒體在公布了各種「陽性」癥狀和相應的藥品之后,網絡上便開始出現各種聲音。

有所謂「撞門派」的人,表示早應該采取放開的政策,不應該封控太久云云。仿佛他們才是最明智的,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

還有的人開始宣傳能夠使用的藥品類型,這也導致短期內多種針對性的藥物遭到哄搶,國家醫療和藥品體系陷入混亂。

也有人表示此舉不合理,應當在等等,到情況進一步穩定之后再做決定等等。

所有的這些聲音,都由于網絡和信息的便利而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了許多「信息繭房」當中人們的唯一消息來源。

所以人們也被各種聲音分為了不同「派系」,在日常生活尤其是線上的交流過程當中,為了「捍衛」自己所支持的「真相」,而不去確認消息的真實性,甚至不惜去攻擊素不相識的人。

更有甚者,一旦看到自己不認可的消息,就會為其扣上各種「帽子」。類似行為都是十分可悲,同時也大可不必的,作為各種信息交織中的一部分,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