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有非常多值得稱道的地方。而喪葬文化,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非常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先人去世,后輩需要披麻戴孝,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逝者安息,也為了庇佑子孫后代。
「百善孝為先」 ,喪葬文化的核心就是「孝」。不僅要在有生之年孝順父母長輩,如果父母長輩去世的話,也同樣需要「孝順」。給父母長輩掃墓、上墳就是最直觀的表現。對墳墓進行維護,不僅可以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也起到庇佑后代的效果。
清明掃墓的一些禁忌
清明節是掃墓的日子,在這一天,許多在外打拼的人都會回到老家給祖先掃墓。掃墓也是有許多禁忌的,比如: 不能穿太過鮮艷的衣服,不能穿新鞋子,70歲的老人不要上墳,孕婦、幼童不要上墳,燒紙要一次性燒完,紙錢沒燒完紙錢不能離開等等。
很多禁忌都是和健康、安全息息相關,也有一些是對先人的尊重和敬畏,都蘊含著道理。比如,不穿色彩鮮艷的衣服和新鞋子,就是對 先人的尊敬。不讓70歲以上老人、孕婦、幼童上墳,是 為了安全,避免身體吃不消。而一次性燒完之前和之前沒燒完不能走,則是為了 避免火災的出現。
掃墓不過3代,上墳不過未時
關于清明掃墓,老祖宗有這麼一句告誡: 「掃墓不過3代,上墳不過未時」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3代是指什麼?又為什麼不能超過未時?
一、掃墓不過3代
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說,清明節掃墓的話,只需要對3代以內的祖先負責就行。超過3代的祖先,基本上就不需要去掃墓了。
3代:第一代是父母,第二代是祖父母,第三代是曾祖父母。
之所以會有掃墓不過3代的說法,主要有3個原因:
1、掃不過來
之所以會這麼做,原因也無可厚非。如果每一代人都需要去掃墓的話,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幾十、幾百,甚至是幾千座墳墓,哪里掃得過來?一天掃10座墳,一年都掃不完。
2、血脈稀薄
有一句老話: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人的壽命也就幾十年,大多數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已經不容易了。對于很多人來說,到祖父母這一代還是很親近的,但是對于曾祖父母則是很多人都沒見過,更別提再往上的高祖父母。
這曾祖父母這一代就差不多了,再往上就血脈稀薄。3代以內的親戚還比較有走動,很多超過3代以外的親戚,血緣關系稀薄,干脆都不走動了。掃墓也是如此,都不認識,就直接不折騰了。
3、墳墓都找不到
超過3代以后,后輩可能連墳墓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夠去掃墓、祭拜呢?就算找到了墳墓,可能連里面埋葬的是哪位先人都不清楚。因為不認識,祭拜也不一定是誠心誠意,所以超過3代就沒什麼意義了。
二、上墳不過未時
這一句講的是上山掃墓的時間,古代的計時單位是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個小時。要上山掃墓的話,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未時(下午3點)。
十二時辰:子時,23點至01點;丑時,01點至03點;寅時,03點至05點;卯時,05點至07點;辰時,07點至09點;巳時,09點至11點;午時,11點至13點; 未時,13點至15點;申時,15點至17點;酉時,17點至19點;戌時,19點至21點;亥時,21點至23點。
為什麼上墳不要超過未時呢?主要有2個原因:
1、陰氣比較重
墳墓叫做陰宅,古人認為墓地的陰氣比較重,白天的時候陽氣可以鎮壓住墓地的陰氣。而未時(下午3點)之后,陽氣就由強轉弱。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段才去掃墓的話,墓地的陰氣會比較濃重。
如果被陰氣入體,對身體健康很不利。所以,掃墓一般都是在9點-11點的時候進行,一般都不會超過下午3點才上山掃墓。
2、有安全隱患
因為墳墓基本上都是在荒郊野外或者山上,而古代的交通條件比較差,未時才去掃墓,一番折騰之后天都黑了。
天黑之后還要爬山涉水、翻山越嶺,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為了安全考慮,還是早點去掃墓比較實在。
總結
「掃墓不過三代」,是告訴我們要珍惜、孝順父母、長輩。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歸于塵土,超過3代,就像是沒來過這個世界。「上墳不過未時」,則是為了安全考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一定要趁早,不要等到遠去才在墳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