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一個網友的投稿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在投稿中,這位網友講述了關于她家庭的故事。有很多網友在她的故事中找到共鳴,也有網友并不贊同她的看法。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位網友究竟說了什麼?
據網友講述, 她是個獨生女,父母在年輕時一直擺爛,二十年來都沒有什麼存款。最近,網友的媽媽住院,家里連兩萬塊的手術費都拿不出來,還向別人借了一萬多。
看到這很多人都會為網友的父母鳴不平,他們認為,父母養育她二十幾年,讀大學也花了十萬。她怎麼還能抱怨父母呢?
這位網友在后面也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其實,她并不是抱怨父母,她只是覺得,現在社會壓力那麼大,沒有一些存款傍身,那麼父母生病的時候要怎麼辦呢?她也從不在乎父母給她留下多少財產,只是覺得當初父母應該趁年輕多奮斗一下,而不是躺平擺爛,連2萬塊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
其實, 這位網友的投稿反映的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窮人的父母到底有沒有資格擺爛?很顯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窮人的父母不配擺爛。
據2021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47。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反映國內居民收入差距的數值。
按照國際上的判斷標準來看,0.47這個數值意味著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還是相當大的,這說明我們國家的貧富差距也非常大。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就會因收入的差距而被分成不同的階層。富人階層會因為財富的積累、資源的控制而更加富有,而窮人則恰恰相反。
所以說,富人和窮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想要實現階級跨越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因此,富人或許可以因為家底雄厚而任意躺平擺爛,但是窮人一定不能。因為,窮就意味著在社會上處處受限。
當前,我國已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扶貧工作也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是我國仍然存在著多方面資源不平衡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根據我國衛生部統計的數據顯示, 到2021年為止,我國的三甲醫院數量已經達到了1441所。
其中,廣東省的醫療資源數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在廣東省的這122家三甲醫院中,深圳就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
不僅如此,北京的三甲醫院數量更是達到了81家之多。
這個數據說明,我國最好的醫療資源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從醫療實力上來說,北京更是這些大城市中的佼佼者,北京三甲醫院的專家號簡直是一票難求,有錢也不一定能掛到號。
而且,看病是非常花錢的,隨便檢查幾個項目就是成百上千,更不要說癌癥這一類的重癥了。
如果這些窮人的父母年輕時不努力奮斗,先不說他們能給孩子留下什麼,光是看病的醫藥費就足夠讓人頭疼了。
尤其是獨生子女,面對這種情況時壓力會更大。專家曾將這種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稱作「雙獨家庭」。
雙獨家庭不僅要面臨照顧父母的問題,同時還要為醫藥費發愁。
所以說, 窮人的父母不能擺爛,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要為了自己。馬斯洛認為,人都有五種心理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排在第四位。人雖然可以變老,但是尊嚴卻不能丟,自己有存款也是一種底氣。
除了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外,我國的教育資源也十分不平衡。我國優秀的教育資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富人本身就有錢,再加上大城市教育資源的豐富,那麼他們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教育,以后也會有一份較高收入的工作,最后被劃為富人階層。
但是窮人不同,在小城市或者是農村常常會出現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倘若窮人的父母只會擺爛,那麼,他們的子女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資源。
據大數據顯示,窮人的學歷一般都非常低。美國曾經對童年貧困對未來貧困可能性的影響進行過一次調查。
結果顯示,如果一個兒童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貧窮中度過的,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后到35歲時,就有將近一半的可能性繼續生活在貧困中。
這個數據說明,窮人的孩子很有可能會繼續窮下去。
因此,窮人的父母是不能擺爛的,他們也沒有資格擺爛,這種行為不僅僅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做人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快樂,而是要具備更加長遠的目光。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