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只要一提起母親,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到那個為妳操勞了半輩子人,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母親其實包含著兩個形象,分別是現實中的母親和母親的原型。
妳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親生母親就是現實的母親,她是生命的創造者,更是生命的養育者,無論對于何人來說,母親都是無法被替代的人。
那母親的原型又是什麼呢?心理學所說的母親原型其實是人類集體無意識,它所尋求的是滋養與保護,只有母親角色可以通過相關的意象顯現出來,進而滿足人們的內心所需。
不過大家需要清楚,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母親都并非百分百純善的角色,她集結了善與惡,隱藏著復雜的內涵,所以母親既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幸福,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痛苦。
母親具有雙面的心理屬性,她有的時候溫暖善良,給予我們無限的力量,有的時候又惡毒陰冷,讓人們不寒而栗,正是因為母親的角色足夠復雜,所以她對孩子成長中的影響往往是無法估量的。
在得知了母親角色具有雙線性之后,我們一定要清楚,妳和母親的關系其實預示著妳的命運,并且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了解一下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的理論,并針對母親與個體聯結的理論進行分析。
母親對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
人們常說母愛是偉大的,因為母親對孩子的愛向來不求回報,為什麼母親愿意把那麼多的愛付出給孩子?其實原因很簡單,僅僅是因為兩個人存在著血緣的連接,而他又剛好是她的孩子而已。
母親對孩子的嘉獎并非來源于孩子做對了什麼事,它的原因同樣如同上文中所說的,僅僅是因為孩子是他本身。
母親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尚處于童年時期的孩子獲得勝利感與成功感,而這種感覺將會對他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
成功感促使著人們不斷前進,從而找到自己的天賦和能量,而孩子在意識層面得以覺醒恰恰來自于他意識到了自己可以成為自己,自己可以成就自己。
母親給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
母親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也并非全然是好處,有時也會展示出消極的一面,尤其是對于那些心智尚幼、還不能辨清是非的孩子而言,當愛變成了無條件的,贊譽也是毫無緣由的之時,他就會產生莫大的壓抑感和不安定的感受。
嬰兒在剛剛出生的前三四個星期里還無法擁有完整的自我,此時他依舊覺得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縱使感受到了身體的某些部位,比如胸部,臉部,嘴巴和手,但他仍無法視自己為一個人,因為他沒有完整的客體,也沒有完整的自我。
對于兒童而言,客體關系指的是人際關系,在嬰兒出生的第3~8個月時,嬰兒會變得極其依賴母親,并且不遺余力的想與母親實現完全同步。
在第4個月或第5個月的時候,嬰兒將首次體驗分離的感受,而這也正是分離和分化階段的關鍵節點。
直到幼兒成長到三歲左右,他們才能對自我和他人有所區別并加以認知。
在這一年的階段,孩子們將漸漸了解到自己和母親以及其他人是獨立的個體,他開始試圖用自己的身份與外界環境建立關系,此時他將消除失去自己的恐懼,逐漸變得勇敢起來。
在嬰幼兒的成長階段中,母親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
無論是嬰兒完全無法感知個體的存在的環節,努力與母親達到共生共知覺,了解到母親并不會消失、是外部環境的其中一部分環節,還是個體與母親相連結的環節和細節等各個階段,母親和他的相處模式都決定了孩子和世界的相處方式。
習慣就是持續性且有規律的作者同一件事,假如母親經年累月的用同一種方式呵護著孩子,孩子就會漸漸形成與母親相同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就連價值觀也都保持著一致。
所以一個人與母親相處的和諧溫暖,那他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也會是美好而和諧的,但假如一個人常常和母親爆發矛盾且爭吵不斷,那他與其他人相處的時候也會展現出暴躁的一面,就算走入了社會,其本性中暴戾的一面也難以改變。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