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罵、操控、寄生,女孩被媽媽折磨了30年,最終選擇了離開

里昂 2023/01/13 檢舉 我要評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辱罵、操控、寄生」:畸形的母愛下,30年后她選擇了自盡。

故事的主人公叫袁媛,接下來將以第一視角來講述,自父母失婚后便與媽媽相依為命,蝸居在工廠宿舍樓里。我沒有朋友,因為媽媽給我制定了嚴格的時間規劃。

她會因為我和朋友約好去公園喂貓而闖到學校說我的朋友帶壞我。會因為我回家晚了五分鐘而追問我原因。

在媽媽的眼中,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上學是讀書不是交朋友,所以她不允許我和成績差的同學交往,還會監視我的所有來電和信息。

我感到喘不過氣,于是我拼命讀書,希望通過考試擺脫媽媽的掌控。最終我的大學聯考分數足以上北京大學,結果依然遭到了媽媽的強烈反對。

于是我在媽媽的控制下,我讀完了大學,工作了8年,然后又在媽媽的要求下去讀了研究生。

而在整個期間,媽媽都和我待在一起,甚至會住到我的寢室里來。後來臨近畢業,有很多公司向我拋來橄欖枝,但都被媽媽以工資太低否決了,我不堪重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針對上述案例,袁媛的媽媽很明顯采用的是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袁媛媽媽對袁媛要求甚高,控制欲極強,不允許她選擇自己的朋友,也不允許她選擇自己的學校。

持續性否定袁媛,不讓袁媛做任何決策,并通過打壓、跟隨等方式,對袁媛實施可怕的控制。

而袁媛從小就意識到需要擺脫母親的控制,但是又沒有足夠的勇氣真正擺脫母親,最終選擇以自盡的方式結束母親的控制。

而最后母親也不明白自己的女兒為什麼會這樣,也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對于袁媛的控制行為。

由于過度的控制而導致子女不堪重負選擇自盡的案例也并不少。2021年微博上一位網友寫了一封遺書,稱父母對于自己控制欲太強讓自己感覺沒有自由所以選擇自盡。

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但是在這些案例中的父母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并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為何會如此呢?他們的控制欲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多多少少會覺得自己父母對自己是有控制欲的。他們的控制欲表現小到隨意開自己的房門、偷看自己的日記、逼自己吃自己不愛吃的東西,大到逼迫孩子改大學聯考志愿、以及在哪里工作。

而他們只一句「為妳好」帶過,并不覺他們是在控制妳。這其中一個原因是文化環境的影響。

在中國,多數的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認知,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就該聽自己的話。而從古至今以孝為先的中華傳統美德,讓不少的子女無從抵抗,只能接受父母的控制。

第二個原因則是家長自己的創傷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所謂投射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征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

有的家長可能由于在他們小時候就深受父母的控制,在潛意識中已經內化了這種行為模式,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兒女身上,形成了一種「遺傳」。

這其實是很可怕的,盡管有的父母已經意識到這種行為方式是不正確的,但依舊會無意識的復刻曾經父母的控制模式。

還有的父母則是由于自己在社會上并未有成就,或是有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于孩子身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為了培養孩子到達自己未曾到達的高度,強行讓孩子按照自己規劃的路走,比如一名有著醫生夢的家長強迫孩子讀醫。

這樣的家長其實是有著極高的自尊,他們希望從孩子身上找回自己的價值。最后一個原因則是父母太過于「愛」自己的孩子。

這類父母把孩子當成中心,總是圍繞著孩子轉,想要對孩子完全了解,包括孩子的一舉一動。

他們忽視自己的價值,把孩子對于自己的需求當做價值。我們把此類關系稱之為「共生關系」。

他們會錯誤地將孩子需要的東西等同于他們認為孩子需要的東西。即使孩子長大,他們的認知、觀念、價值都是同父母捆綁在一起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沒有獨立的人格。

可見控制欲強對于孩子的發展有著致命的阻隔作用。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很難自己做決策,在心理上很難與家長分割。

同時他們也會有強烈的不自由感,會覺得很窒息,這也是很多案例中子女自盡的原因,他們看不到擺脫父母的希望。

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多考察一下自己是否對于孩子有過多的控制。而作為已經被控制的孩子,嘗試與父母溝通。

溝通無果的話也可以從側面讓父母了解到相關的知識,只要他們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才會解除控制。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王紅藝.家庭教育中父母控制欲探究[J].甘肅教育,2022(04):125-128.

[2]黃懷寧. 父母控制欲過強是孩子的災難[N]. 池州日報,2016-01-13(B01).DOI:10.28165/n.cnki.nczra.2016.00156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