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人,哪怕是同卵雙胞胎,二人者在性格上也會有著些許的差別。
正是由于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大家在擇偶時的要求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些人喜歡開朗幽默的,也有些人喜歡內斂認真的,但總體而言,過去的人們對另一半的要求普遍不高,只要為人老實,能認真過日子,就已經足夠了。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革新,如今的人們對另一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長相身高有硬性條件,經濟實力要強,三觀要吻合等等。
尤其是90后群體,他們本身就生活在互聯網科技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從小就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思想更先進,并且早早的了解到了其他國家的觀念,所以這代人一直被外界評價充滿個性,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
90后群體更喜歡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在面對結婚生子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也展現出了與過往的幾代人完全不同的想法,很多90后都不愿意進入婚姻,更不愿意生下孩子,他們更想要成為丁克一族。
90后群體為什麼會變成不婚不育的主力軍呢?根本原因是什麼?其實答案就出在他們的父母身上。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孩子幼時最早接觸到的教育者,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已經誕生了。
當孩子的心智尚幼,無法獨立思考之時,他怎麼都不能理解平時相親相愛的父母為何會用惡毒的話咒罵彼此?甚至有的人還會動起手,進而產生暴力行徑。
正是因為父母早早地向孩子展示了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孩子們才對婚姻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任何一個孩子都希望在美滿幸福的家庭中長大,如果父母和諧相處,對孩子溫柔體貼,那孩子就會對家庭產生安全感。
但在實際生活中,幸福家庭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絕大多數父母都不夠相愛,而他們之所以不失婚,僅僅是考慮到孩子年紀太小,擔心他無法接受現實罷了。
為了讓孩子在相對于安穩的環境下成長,許多父母會一直忍到孩子大學聯考結束之后再去辦理失婚手續,而這也正是大學聯考過后各地失婚率小幅度上漲的本質原因。
失婚未必是件壞事,追求自己的幸福本就是個人的自由,如果為了穩定的家庭生活而委曲求全,那才是不幸的根源。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確實是一件好事,但父母并非獨立的個體,有時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內心想法。在孩子看來,幸福就是父母都在自己的身邊,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在一起,所以年幼的他們如果缺少任何一方的照顧,內心都會出現嚴重的損傷。
這些孩子也曾期待過愛情與婚姻,但父母的婚姻狀況卻狠狠地打破了他們對未來的向往。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愈發厭惡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再加上年紀一點點增長,孩子的三觀也將逐漸形成,此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是否有結婚的必要。
這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較開放,伴隨著各種思想文化的交匯,年輕人不用再像過去的幾代人那樣堅守著傳統文化,很多人都開始思考起了婚姻的存在價值。
在不斷思索的過程中,年輕人漸漸意識到結婚生子不是人生的必然,絕大多數壓力都來源于外界。
除此之外,90后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早就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并不覺得這樣有多麼的孤單,更不在乎未來是否有伴侶陪伴在自己的身邊。
更何況結了婚也未必幸福,因為父母的婚姻切實地證明了一件事,兩個不相愛的人在一起只會折磨彼此,折磨孩子。
想法不是始終不變的,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年輕群體就會改變當下的觀點,從而變得向往婚姻,向往愛情,但這一切只能由自身改變,而非外力的強加,只有當年輕人真正向往結婚之時,他才會進入婚姻的殿堂。
也有些90后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他們見證過父母失敗的婚姻, 也因過往的不幸經歷中造成了嚴重的性格缺陷,為了不讓更多的孩子被婚姻捆綁或傷害,他寧愿一輩子不結婚生子。
若不能保證為孩子營造出美好的環境,讓他免受童年的痛苦,不婚不育似乎是最佳的選擇。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我們無法決定任何一個人的決定,只需尊重彼此,互相理解即可。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