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什麼?是老祖宗們的經驗?還是被社會所拋棄的糟粕?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對俗語的印象就是后者,所謂俗語不過是一些過時了的句子,沒有營養。
其實不然,這些俗語正是老祖宗們的經驗之談,經過無數人的實踐,這才一直流傳至今,代代相傳。
在現代社會中,老祖宗總結的俗語依舊適用,哪怕時隔千年,這些俗語也經久不衰,不信你往下看:
01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古語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中的老人雖然年齡大了,行動不便,但他們的社會閱歷還在,并且要比年輕人更加透徹。
不可否認現在社會發展迅速,很多老人看起來與社會脫節,但因為這樣而不聽他們的勸告,那就錯了。
社會在變化,但社會的本質未曾改變,在人情世故上,老人勝過年輕人太多。所以,不要認為老人的思想跟不上時代,多聽「老人言」,少走彎路,受益一生。
02人無利不起早
《史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司馬遷還說,人追逐利益,就好像水向低處流淌一樣,是不能阻止的。
人有求利致富的本能,既然是本能,就不能根除,而只能疏導,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追求利益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同時利益是推動人們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個世界是真實的,是充滿利益的,如果處處選擇放手,那麼到頭來損失的只會是自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