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雜事,心被物煩,如牛如馬,總不得閑。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修心」則是必修課。
為人不可欺心,處世應有良心。
孟子曾提及四顆心,一個真正有福氣的人是離不開這「四顆心」的。
01 惻隱心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聽過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出自《告子章句上》。
當我們見到不幸之事、悲慘之人的時候,內心總是會有所觸動。
就像孟子講的那樣:當人們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掉入井里時,都會感到恐懼,心生不忍。
有一次,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一頭牛經過。
齊宣王便問道:「你要把牛牽到哪去啊?」
那人答道:「我要殺了這牛來祭祀啊。」
齊宣王看到牛瑟瑟發抖的樣子,心有不忍,于是出言制止道:
「放掉它吧,我不忍心看著它發抖,這就好像沒有罪的人馬上要進刑場一樣。」
那人問道:「那是不是就不祭祀了呢?」
齊宣王說:「這樣的大事怎麼能取消呢,你去找只羊來代替它吧。」
這件事很快就在齊國傳開了,很多人都因此嘲笑齊宣王是個吝嗇鬼,連一只牛都舍不得。
但孟子為齊宣王豎起了大拇指。
孟子來到王宮,對齊宣王說:
「您這是仁愛之道啊。您將牛換成羊,是因為您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
君子對于動物,看到他們活著,便不忍看到他們死去,您這正是君子所為啊。」
在孟子看來,惻隱心便是仁愛之道的開端。而齊宣王正是憑借著這番仁愛,成為一代霸主。
因為有惻隱心,我們會主動去幫助別人;因為有惻隱心,我們不忍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惻隱心,能夠引導一個人走上「以善助人」的道路。
助人者,人必助之;善人者,人必善之。
心懷惻隱,則福報自來。
02 羞恥心
孟子提到的第二顆心叫「羞恥心」。
孟子一向注重「羞恥」二字,他認為一個人若能知羞恥,就可以成就圣賢之道;如果不知羞恥,那便與禽獸無異。
他在《盡心上》中也說: 知恥而為人,知恥而后勇。
這句話的用意是要人知道:知恥并勇于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值得夸耀的品質。
對于一個人來說,只有先知恥,才能勇于改錯,只有勇于改錯,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如果不知羞恥,那終將陷入不自知的虛幻,最后害人害己。
據說,王陽明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曾給山賊講過「羞恥心」。
有一次,王陽明逮住了一個山賊頭子,并且還是個讀過書、聽說過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山賊頭子。
那山賊頭子雖然被擒,卻一臉不屑,他嗤笑王陽明說:「王大人,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卻不以為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干我這行的就已經沒有良知了!」
王陽明聽后,一言不發,立即讓手下把這個山賊頭子的衣服一件件脫掉。
脫到還剩最后一條褲子時,山賊頭子跪地哀求道:「大人,給我留條褲子吧!要不我可怎麼見人啊!」
王陽明笑道:「原來你還有羞恥心啊,這不正是良知嗎?」
山賊頭子恍然大悟,從此決定洗心革面。
清代李西漚曾在《藥言剩稿》中說過:「貧莫貧于不聞道,賤莫賤于不知恥。」
只有知恥之人,才敢于承認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知恥并非是恥辱,無恥才是真正的恥辱。
懂得以「恥」勉勵自己的人,才是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03 辭讓心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所謂辭讓心,便是懂禮守禮,便是守規矩,知進退。
在辭與讓之間,做人智慧盡顯,君子之道自明。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做「瘦羊博士」的人,這個稱呼的背后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東漢設立太學,廣納有學識的人入太學做博士,負責授課講學。
當時,光武帝劉秀十分重視文治,因此對太學的博士十分看重。
每逢臘月三十,就特別下旨,賜給每位博士一只羊。
但人這麼多,羊又各有肥瘦大小,這羊怎麼分呢?
這個問題難倒了這一群滿腹經綸的博士。
他們七嘴八舌地出著主意:把羊都殺了再分羊肉,還有人說抓閹來分羊。
其中有一個叫做甄宇的博士,聽到大家的議論,他一言不發地走到羊群中,挑走了最小最瘦的一只羊。
其他博士看到他的做法后,立刻面紅耳赤、無地自容,于是他們不再爭論,在彼此謙讓中把羊順利地分完了。
這件事情傳開之后,大家都對甄宇的謙讓有禮贊嘆有加,他也因此獲得了「瘦羊博士」的美譽。
辭讓,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
你后退了,可能會喪失本能到手的三分利益;但得到的,卻是無法計量的真情厚誼。
在昆明棋盤山的棋盤寺里,有一副對聯:
世事如棋,讓一著不為虧我 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能謙和辭讓的人,擁有海納百川的肚量;能謙和辭讓的人,懂得吃虧是福。
04 是非心
孟子曾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明辨是非,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
是非不像黑白般分明,因此在是非對錯面前,我們應該明目警神,理性分辨。
有一次,孟子和齊宣王談論如何識別人才的方法。
齊宣王問孟子:「該如何識別一個人有沒有才能呢?」
孟子說道:「這就需要您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了啊。」
齊宣王接著問道:「那麼怎樣才能正確辨別是非呢?」
孟子回答道: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您的左右近臣說這個人賢能,這個人不一定賢能;
百官大臣說這個人賢能,這個人也不一定賢能,但全國百姓都說這個人賢能,那您就要多多留意了。」
孟子辨別是非、識別人才之道,在于明標準,懂方法。
百姓都說好,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觀察核實之后,方才信之任之。
其實,是非曲直,皆有標桿,找對標桿,便能辨明對錯。
明辨是非之道,不可偏聽,要廣納意見;不可只聽,須以行審視。
正如陸游所說:「 成敗極知無定勢,是非元自要徐觀。」
要想明辨是非,便需多聽,多看,多察,切不可妄下定論。
如果說人生如水上行舟,那「是非心」便是指引方向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