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被稱為封建時代的第一忠臣,這個「忠」,內容其實很豐富,不是對劉備父子的「私忠」,諸葛亮的「忠」是「公忠」「大忠」。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事業,這是諸葛亮的「忠」。
一、活在人民心中
諸葛亮,蜀漢丞相,史書中稱他為「伏龍」,小說中稱他為「臥龍」。龍,《說文解字》說: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諸葛亮已經離世近1800年了,世人對他的紀念和評論從未間斷。《襄陽記》記載,諸葛亮歸葬定軍山不久,蜀漢各地民間祭祀諸葛亮活動便開始,各地紛紛向朝廷請求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但這與禮制不符,所以朝廷沒有批準。根據漢朝禮制,臣子當配享太廟,也就是列席于帝王廟堂里,祭祀應前往太廟。諸葛亮不是帝王,為他立廟不符合禮儀。
太廟莊嚴,普通百姓又去不了。于是,當時有很多百姓在清明節以及諸葛亮祭日等節令時在道路邊私祭。《襄陽記》記載:「百姓遂園時節私祭于陌道。」這種民間祭祀活動越來越多,蜀漢步兵校尉習隆、尚書郎向充便上表后主,再次請為諸葛亮立廟祭祀。蜀漢景耀六年(263),后主劉禪下詔為諸葛亮立廟于沔陽,這就是今天陜西省漢中市勉縣的武侯祠,也是全國最早的官立武侯祠。沔陽武侯祠新建不久,曹魏鎮西將軍鐘會便率軍攻占了漢中。
後來,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之風由沔陽傳到漢水中游的襄陽以及蜀中各地,諸葛亮曾生活過、去過的地方,大都修建起武侯祠。保存至今的武侯祠就有十多家,這在古代名人中是絕無僅有的。西晉泰始十年(274),《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向晉武帝進呈《諸葛氏集》,其中說到百姓對諸葛亮的追思,說梁州、益州的人,「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粱、益之民,咨述亮者,富猶在耳。」這種風氣一直沿續到以后歷代,晚唐時孫樵云曾說,諸葛亮已經死了500年,百姓對他的思念和紀念仍然很隆重。在宋代大詩人陸游的詩文中,也多次提到清明節漢中等地對諸葛亮的民間祭祀。
與祭祀活動相映襯的,是有關諸葛亮的民間傳說逐漸盛行。《晉書》五行志曾記載諸葛亮去世前一年,江陽到江州一帶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墜水而死的有上千只,民間認為這是孔明身死五丈原的預兆。 有一本叫《異苑》的雜著,說蜀郡臨邛縣有一口火井,漢室興盛時火焰旺盛,到后漢桓、靈之際,國運漸衰,火勢也漸微。後來諸葛亮到這個地方看過一眼,火勢立即恢復了旺盛,諸葛亮死后,這口火井隨之漸弱,到蜀漢滅亡的那一年,人們把火投進去,火井反而滅了。
在大量民間傳說中,諸葛亮都是智慧的化身,他能逆知數百上千年的后事,比如隋唐時期流行在滇、黔一帶的故事,說孔明逆知隋朝大將史萬歲遠征云南的事。《蜀古跡記》中記載了諸葛亮準確預見了800年后北宋曹彬入蜀欲毀武侯祠等離奇傳說。《蜀破獍》中記載諸葛亮竟能預知明末清初張獻忠拆毀成都東門鎖江橋塔而后殞命。這些傳說折射出一種心理傾向,表現出歷代百姓對諸葛亮的尊重和神往。
二、官方地位崇高
與民間私祭盛行一樣,歷代朝廷都給了諸葛亮以很高的地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