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1日,《布拉格的春天》的作者米蘭·昆德拉去世,享年94歲。
他走了,這個無趣的世界,又少了一個有趣的靈魂。
他走了,這個善于媚俗的世界,又少了一個不肯媚俗的人。
在《生活在別處》里,他說: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而今,他對這個世界進行了最后一次告別,此后,這世間再無米蘭·昆德拉,可是,他給我們留下的書籍,會讓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1984年,《布拉格的春天》出版,這是昆德拉最出名的小說,也是他最為讀者熟知的一本小說。
在書中,昆德拉講述了很多種生活,有有意義的,有無意義的,有充滿愛的,有無愛的,但對于每個人來說,我們在某段時間,都只能經歷一種。
每個人都想追求一種有意義的人生,但那樣的人生,又是沉重的,因為那意味責任,意味著在荊棘叢生中尋找出路。
那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
事實上,任何一種有意義的人生,都意味著要付出很多,就連那無意義的人生里,也需要我們用生命為大家去換取。
昆德拉說:
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
每個人都想選擇一種最好的人生,但實際上,沒有人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任何人的選擇,都是一場賭博,勝敗猶未可知。
托馬斯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維持了不到兩年,生了一個兒子,失婚時,孩子被判給了妻子。
失婚后,每個月他都要將三分之一的薪水給孩子做撫養費,以此換得他每月看孩子兩次的機會,但妻子總是找各種理由,不讓他見孩子。
對前妻的這種做法,托馬斯深惡痛絕,所以他決定,再也不要見到他,事實上,他也不知道他和孩子之間,有什麼不可分割的關系。
這段不成功的婚姻,給托馬斯留下的,是對女人的恐懼。
此后,他有很多情人,但他從不和她們產生感情,他讓所有關系都維持在肉體的關系上,他堅信,唯有這種沒有感情投入、不干涉對方自由的關系,才能給雙方帶來快樂。
在他的很多情人里,讓他印象比較深刻的,只有薩比娜,因為她最理解他。
後來,他在波希米亞的一個小鎮上認識了女招待特蕾莎,在一起差不多待了一個小時,十幾天后,特蕾莎找到托馬斯,他們當天就發生了關系。
托馬斯一向不喜歡留情人在家里過夜,他會找各種理由將她們送走,但剛見到特蕾莎的那個晚上,她因為得了流感而發燒,在托馬斯家住了整整一個星期。
對于這個幾乎不相識的姑娘,托馬斯感到一種無法釋懷的愛,她就像一個順水漂來的孩子,那麼可憐,而他在床榻之岸收留了他。
一開始,他也像對待其他情人那樣對待特蕾莎,只把她當成眾多情人之中的一個,可漸漸的,他愛上了她,甚至想躺在她的身邊,和她一起死。
但他還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到底是和特蕾莎在一起好?還是一個人更好?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更好,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
所以,當特蕾莎再次來到他的身邊,他就做出了決定,重新投入愛里,重新投入沉重里,去尋找意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