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它寫盡了英雄情義,也道盡了浮生百態。
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穿越千年,依舊深入人心。
書中前后一共出現三十多位諸侯王,這些人的格局層次,大致分為六層。
不同格局層次的人,也有著不同的結局。
1
第六層袁術:
兄弟鬩墻,眾叛親離
在三國時期,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各自占據著一南一北,實力頗盛。
就連董卓都十分忌憚,曾直言:「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然而袁術心胸狹隘,驕奢淫逸,經常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諸侯伐董時,袁術屯兵南陽,主管糧草。擔心盟友孫堅攻破洛陽取得頭功,竟不給其運糧,導致聯軍大敗而歸
後來更是勾結劉表,襲殺孫堅。
這也使得袁術失去最為重要的盟友,從此腹背受敵。
袁家四世三公,袁術作為嫡子,眼紅庶子袁紹權傾天下。
因此他造謠袁紹并非袁氏子孫,不配作為諸侯統領軍隊。
甚至暗中與袁紹強敵公孫瓚結盟,襲擊袁紹軍隊。
袁術心胸格局,可見一斑。
就這樣,袁術的盟友相繼叛離,就連自己的謀士也陸續投靠別人。
在山窮水盡的最后一刻,袁術想要一碗蜜水解渴而不得,嘔血數升而死。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評價袁術稱:「人鬼之所同疾。」
像袁術這樣的人,看到別人風光便想堵住別人前行的道路,卻未曾想到這也正是在斷送自己的后路。
生命本就是一場輪回,你如何對待別人,世界便會如何回饋你。
2
第五層呂布:
唯利是圖,聲名狼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