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它寫盡了英雄情義,也道盡了浮生百態。
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穿越千年,依舊深入人心。
書中前后一共出現三十多位諸侯王,這些人的格局層次,大致分為六層。
不同格局層次的人,也有著不同的結局。
1
第六層袁術:
兄弟鬩墻,眾叛親離
在三國時期,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各自占據著一南一北,實力頗盛。
就連董卓都十分忌憚,曾直言:「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然而袁術心胸狹隘,驕奢淫逸,經常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諸侯伐董時,袁術屯兵南陽,主管糧草。擔心盟友孫堅攻破洛陽取得頭功,竟不給其運糧,導致聯軍大敗而歸
後來更是勾結劉表,襲殺孫堅。
這也使得袁術失去最為重要的盟友,從此腹背受敵。
袁家四世三公,袁術作為嫡子,眼紅庶子袁紹權傾天下。
因此他造謠袁紹并非袁氏子孫,不配作為諸侯統領軍隊。
甚至暗中與袁紹強敵公孫瓚結盟,襲擊袁紹軍隊。
袁術心胸格局,可見一斑。
就這樣,袁術的盟友相繼叛離,就連自己的謀士也陸續投靠別人。
在山窮水盡的最后一刻,袁術想要一碗蜜水解渴而不得,嘔血數升而死。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評價袁術稱:「人鬼之所同疾。」
像袁術這樣的人,看到別人風光便想堵住別人前行的道路,卻未曾想到這也正是在斷送自己的后路。
生命本就是一場輪回,你如何對待別人,世界便會如何回饋你。
2
第五層呂布:
唯利是圖,聲名狼藉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呂布為: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圖。
呂布勇冠三軍,天下無雙,卻在歷史的洪流中一步步功敗垂成,命喪白門樓。
歸根到底,呂布最大的問題是反復無常,重小利而輕大義。
只為珠寶美色,就先后殺死義父丁原、董卓。
興平二年,劉備仁德,收留走投無路的呂布,并將其安置在小沛。
沒想到,呂布竟與袁術勾結,背刺劉備,趁劉備出城迎戰袁術,奪了徐州城。
後來呂布答應與袁術聯姻,女兒已經出嫁上路,他卻因為突然受到漢獻帝的封賞立馬反悔。
隨時可以背棄舊主,隨時能夠背信棄義,沒有情義道德,這樣的人不可能有好下場。
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擒,曹操素愛惜人才,但一想到丁原、董卓的下場,便將呂布縊殺,再梟首。
論語有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誠信是做人的根基。
格局小的人為了利益而丟掉最寶貴的信譽,無疑是自掘墳墓。
3
第四層袁紹:
糾結小事,干大事而惜身
袁紹雖是袁氏庶子,但早入朝堂,名望極高,被推舉為討伐董卓的聯軍盟主。
董卓死后,袁紹掌控四州之地,擁兵四十萬,是當時最強的諸侯王。
可惜袁紹鼠目寸光,遇到大事糊里糊涂,對一些微末小事卻格外在意。
興平二年,漢獻帝逃亡到袁紹地盤。
謀士沮授力勸袁紹逢迎天子,以制衡四方,袁紹只擔心會分化自己的權力。
在猶豫之間,曹操星夜派人將漢獻帝接到許都。
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處處制約各路諸侯,袁紹后悔不已。
官渡之戰,謀士許攸截獲曹操的催糧書信,斷定許昌空虛,勸袁紹夜襲許昌。
袁紹只關心幼子病情而無心戰事,又因為許攸與曹操是舊識,懷疑許攸是奸細,讓許攸大感失望,轉身投靠曹操,軍營機密全部泄露。
最終,烏巢一場大火,焚盡了袁紹一生的心血。
曹操曾評價袁紹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