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生分為內外兩層,「內在」指的是自身的德行,自己的能力,而「外在」指的是自己享有的名聲和因名聲獲得的利益,那麼在此種狀態下,一個人一定要讓自己內在的擁有大于外在的得到,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保持平衡。
如果在貪名圖利的內心驅使下,有意或無意之間的使外在的事物高于自己本身內在的擁有,那麼這一切所得,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失去,而這種方式到來的時候,就是人生災禍出現的時候。
人生所有僥幸得到的東西,其實都已經標好了價碼。
就好像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樣,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生子,很多人都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蜀軍上下對諸葛瞻的期望是非常高的。
所以當魏國派大將鄧艾偷襲蜀軍的時候,蜀漢的劉禪就拜諸葛瞻為將,讓他去統領這七萬大軍拒敵。
但是諸葛瞻的七萬人馬在與鄧艾的三萬大軍大戰三次之后,徹底的以失敗告終,諸葛亮諸葛瞻父子也全部以身殉國。
諸葛瞻所遇到的悲慘結局并非完全是主觀上的錯誤,也有許多客觀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將這個錯誤完全歸咎為諸葛瞻才能不足的因素中,但是這個事件卻依然體現出這樣一個道理,就是當一個人享受著名過其實的聲望之后,勢必會導致一個自己不想面對的結果。
換一種角度去詮釋,也可以將此理解為:人生的福報是有定數的,只有在保持內外平衡的狀態下,才能使這個福報延長得更為長久,但是如果一個人提前透支自己的福報,那麼就會在下一個階段將過分享用的填補回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