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有句話說:
人生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24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里,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
三毛一生是自由的,她選擇了自由,自由也就選擇了她,她想去流浪,便去流浪,想去沙漠,便去沙漠。
不求深刻,但求簡單。
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她用文字和腳步延展著生命的邊界,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在重慶。
她的父母都是思想開明的文化人,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是三毛的幸運。
小時候,三毛并不叫三毛,父親給她取名陳懋平,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在戰亂的年代里平安度過一生。
可三毛學寫名字的時候,一個「懋」字,怎麼都學不會,所以每次寫名字,都將「懋」字省去,名字就成了陳平。
有時候她覺得,「陳」字的左耳放在左邊不好看,就將左耳放到右邊,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此時,三毛不過三歲,就努力想將生活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張愛玲說:
「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
戰亂也讓三毛四處漂泊,她出生在重慶,後來隨父母到了南京,顛沛流離,也讓三毛看見的就是這世界的傷痕。
三毛喜歡看書,她家有一個書房,那里除了書什麼都沒有,屋子有一個大窗,對著窗外的梧桐樹。
她最先記住的,就是張樂平的漫畫《三毛流浪記》。
用三毛自己的話說就是,她是先看書,后認字的。
此時的三毛,雖然還太小,但她已經愛上了讀書。
書是一個好東西,可以給人力量,可以給內心慰藉,可以讓我們更從容地面對這個世界。
這世間真正敢于做自己的人,都或多或少從書籍當中獲取過能量。
三毛後來也說:
我看書,這使我多活幾度生命。
人世飄蓬,從來無奈。
五歲的時候,三毛和南京的書房告別,乘坐中興輪,飄洋過海到了台灣。
在台灣,家里沒有書房,三毛就去書店租書來讀,讀了書店的所有童書之后,她開始讀其他的小說。
然而,她還太小,家人都懷疑她到底能不能讀懂,但有一次,她讀了魯迅先生的《風箏》,語出驚人地說:
「這個孩子的玩耍的天性被他大哥毀了,原本的質樸沒有了,只剩下陰影,可能這個孩子的一生都被毀了」。
家人這才明白,原來三毛讀懂了。
小時候的三毛,有些離群索居,因為她發現同齡的小孩子太幼稚,她和那些人不是同類。
她又發現,成熟的大人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她不喜歡這些人,她只想逃離。
她喜歡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屠宰場,去看人殺羊,幾歲的她,會很專注地看完一只羊被宰殺的全部細節,看著羊死去,她并不驚訝,也不覺得殘忍,而是若有所思,有時候似乎是懂了什麼,便滿意地點點頭。
她喜歡去的另一個地方,是墳場,一個安靜得只聽得見風聲的地方。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墳墓是陰森恐怖的,是嚇人的,但三毛卻很喜歡,她采摘鮮花,送給那些已經死去多時的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