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都是禮儀之邦,孝順父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可是愿望很美好,現實卻很受傷。
人一旦老了,和子女之間的「代溝」就會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沒有自理能力了,就得聽人家的了,遇到孩子孝順的,還舒心;遇到孩子不孝順的,就慘了。如果再沒有錢的話,那就會受到孩子的呵斥,甚至打罵,真是生不如死。
那麼, 人老了,子女會慢慢地討厭自己,你該怎麼辦?讀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古人說「壽則多辱」。
意思就是說人太長壽了,由于無錢、病痛等種種原因,難免蒙受屈辱,失去做人的尊嚴,長壽反而是一種痛苦。
曾經讀過圣人堯的一個故事,一直記憶猶新。
一天,堯帝到封疆的華地巡視,守護華地的人討好地對他說:「祝愿圣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愿圣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愿圣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守護華地的人很奇怪:長壽、富有和多男兒,是人們都想得到的。
這個故事就是「壽多則辱」的來源。
堯帝說的壽命長了就會多受些困辱。曹雪芹也非常認同,所以他在《紅樓夢》中寫的一首《好了歌》中說: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可見,壽多則辱的現象確實存在。
老人和子女,由于成長的年代和環境不同,觀念也不一樣,本來就有很深代溝。人一旦老了,和子女之間的「代溝」就會越來越明顯。
所以,人老了,就會發現子女在慢慢地討厭自己。
歸納起來,老人和子女之間的「代溝」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這也是子女討厭老人的集體原因:
一是思維方式方面 :老年人生活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比較匱乏的年代,一輩子摸爬滾打過來,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特別是「貧窮」的罪,所以有著勤儉節約的思維方式。而年輕人生活在物質比較富裕,精神生活比較豐富的時代,所以有著及時享樂的生活方式。
二是生活習慣方面:比如年輕人聚會喜歡外出就餐、條件允許就聚會吃喝玩樂,樂此不疲。而老人喜歡清淡、安靜、儉樸的生活,親朋好友聚聚也喜歡在家里,覺得熱鬧,不像年輕人喜歡外邊,覺得才有檔次有情趣,而又不用自己動手做和操心。
三是作息時間方面:老年人勤勉貫了,加之心理年齡差異的緣故,喜歡早歲早起。而年輕人由于工作和應酬、娛樂的緣故,喜歡晚睡晚起。
四是教育方式方面:隨時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教育方式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學校教育以外的培訓紛至沓來,老人和年輕人對后代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老人保守,而年輕人開放。
由于以上這四方面的差異,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不習慣也就越來越大,慢慢地就會演變成相互之間的尷尬和矛盾,所以就會覺得: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