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人間本就瑣碎,世俗之人又多喜好憂,于是便將那瑣碎之事放入心頭,從而生成了各種煩惱之念,最終折磨了自己,也使身邊的人感到痛苦。
而能抵御和粉碎這萬千煩惱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在于我們的內心,正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一個「靜」字,便能抵御這萬千世間瑣碎。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做: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無事清閑,而最大的災禍莫過于多心猜忌。
生活的本質本就純真樸實,只是人心有萬相,當心不靜的時候,這些相便顯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由貪嗔癡慢疑等心之五毒作祟,擾亂了我們去看清生命實相的根本。
就好像在生活中,我們本來可以安心去過當下的生活,去享受當下這一刻的寧靜,但是我們總是依戀著過去,又擔憂著未來,在無盡的憂慮和焦慮中誠惶誠恐,這自然會給我們普通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煎熬。
所以《金剛經》中便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住」就是執著,心有執著的時候,自己必然會因著執著心而產生妄想,妄想存在的那一刻,我們的個人已經被妄想所支配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