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半醉半醒,管好自己,莫渡別人
2023/12/15

ADVERTISEMENT

隨著每個人的人生階段的推進,

個體眼中所看到的人生以及對于自己生活的感悟都會不斷的發生變化。

正如宋朝的蔣捷在他的詞《虞美人:聽雨》當中所表達的一般:

少年時我們的生活是「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賬」;

壯年則是「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等到了暮年則是「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如果說蔣捷的詩意是中國人對于人生不同階段的認識,那麼在西方人的世界當中,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eight stages of development)為代表的心理學研究則代表了他們的人生觀。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在網上也開始表達自己對于人生的感悟。

比如曾經被視為是最不羈一代的「80后」,如今也已經成了中年人。

那麼對于如此之多的面對人至中年,各種「危機」將至,卻不知如何是好的人們,我們應該有怎麼樣的人生中年守則呢?

其實也很簡單,只要記住,「莫渡他人、半醉半醒」就可以了。

生活不易,善心難發

ADVERTISEMENT

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曾經在作品里表示:

「人生最重要的,少操心,少說話才是福氣。」

誠然,在人格當中保留有善念是十分不易的,我們所接受的教育要求自己做一個真、善、美的人。

但是在現實生活的面前,是否真的發善心,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了。

關于這個問題有不少網友根據自己的現實生活經歷表示:

當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還想著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往往沒有太好的結局。

有時非但得不到對方的感激,

甚至還會對被對方「反將一軍」,自己成為了墊腳石。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

在人際關系當中大部分的矛盾都源自于太插手別人的事情。

所謂助人為樂,但也要根據我們人生所處的階段來判斷是否應該去向他人伸出援手。

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階段理論當中,

他所定義的成年中期(25-50歲),

也就是符合大多數人質中年群體情況的階段。

個體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言外之意也就是說,此時的個體往往已經為人父母,

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照顧和教育下一代、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持前進感、讓自己能夠生產和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精神內容這些方面上來。

ADVERTISEMENT

所以對于那些自己的生活尚且還處在水深火熱狀態之中、有點兒想要幫助身邊的人,

卻還有心無力的人來說,當然還是先顧好自己,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復雜,難得糊涂

在我們人生的前半段當中,尤其是在成年之前,大部分人的心態都表現為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希望,甚至是有些放蕩不羈,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涉事未深的時候,自然會有這樣的想法。

然而到了中年之后,體會到了人生當中的酸甜苦辣,

也接觸到了社會當中形形色色的各類群體,大部分人都更像是「被磨平了棱角」,變得有些圓滑和市儈。

但其中不乏有些人還保留著那份熱情,

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些能量發光發熱,幫助身邊的人。

這其實不是壞事,因為這畢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但是即便是幫助或者是對他人的善意,歸根結底也是發自于你自身的想法。

當你在實際做出幫助的行動之前,最好確定對方是否對于你的突然介入能夠保持接受;

以你的能力能不能把你的想法付諸實踐;最終就是幫助他人的意愿是否符合對方的預期。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對于很多出發點很好的事情,結果不一定是皆大歡喜的。

想要渡人,不如先渡己。即便是幫助了他人,幫得了一時,也幫不了一世。

再加上「升米恩,斗米仇」這樣十分常見的人際關系矛盾,渡人的想法很多時候會演變成為自己苦難生活的源頭。

在后疫情時代,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變得低調,在努力當中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生活,尤其是經濟狀況。

我們的生活都已經如此艱難了,當你還是想要在大事小情上都發自己的善心,去拉別人一把之前,不如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安穩。

渡人先自渡,難得糊涂。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ADVERTISEMENT

找工作時,這5種公司最好不要去,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21
跟同事關系再好,也不要談這5個話題,否則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17
人這一生,一切自有天意!(看完頓悟)
2024/01/16

ADVERTISEMENT

人這一生,學會放過自己,心就不累了!
2024/01/15
一段關系是否能長久,關鍵在于「價值閉環」
2024/01/15
當你能量越來越高的時候,你開始真正理解每一個人
2024/01/15
與人相處,反著人性來,你就贏了
2024/01/15
受用一生的三大「強者人格」,有一個就了不起
2024/01/15
台南偽出國景點,坐在草皮上野餐看夕陽超級chill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