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1848年,小仲馬將自己過往的一段戀情,寫成小說《茶花女》。
小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文學界。
小說的女主瑪格麗特因貧困而墜入風塵,內心卻始終期待被人理解,被人讀懂。
直到遇見阿爾芒,在對方熱烈的追求下獻出真心,以為終于可以收獲理想中的幸福。
殊不知,這恰恰是她悲劇命運的開始。
為了證明自己,守護愛情,瑪格麗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瑪格麗特生平酷愛茶花,因此被稱做「茶花女」,而茶花的花語是:理想的愛。
正如沒有一朵茶花不會枯萎,茶花女頹然逝去的悲劇也暗示了一個扎心的真相:
其實這世間并沒有所謂理想的愛情,也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對任何人,任何事期待越高,往往失望就會越多。
自己的人生,終究只能靠你自己去走好。
被誤解,是人生常態。
故事伊始,瑪格麗特是巴黎上流社會中備受矚目的交際花。
但在她看似風光無限的生活背后,深藏著不得已淪落風塵的滿腔無奈。
瑪格麗特出身偏遠的窮苦農村,父母早早雙亡,姐姐是她唯一在世的親人。
來到巴黎后,獨自飄零在異鄉,她只能靠賣笑來謀生。
雖然身處人來人往、繁華奢靡的交際圈,但瑪格麗特一直是清醒的,也是倔強的。
她不愿意成為一個俗不可耐的風塵女子,更不愿因此而被人輕視,所以總是努力地想用一些方式證明自己。
她從不結交同一圈子的女伴,常常是形單影只,獨來獨往;
私下里,她會刻意打扮得簡單而樸素,避免惹人注目;
她愛好閱讀,臥室書柜中擺滿了書籍,十分注重對自身文化層次和審美品味的提升。
瑪格麗特渴望做一朵不失本心的清蓮,即使身陷泥潭,也要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態。
可遺憾的是,無論她怎麼做,都改變不了外界對她固有的評價。
哪怕她再有心證明自己,也根本沒有人相信,一個妓女能有多高尚的靈魂,更不用談花心思去了解她,給予她關心和同情。
正如小仲馬在書中借杜瓦爾之口說出的那句話:
「只有完全貞潔的女人,才有完全純潔的感情。」
歧視來自于偏見,而所有的偏見都是立于他人心中的一座大山,任你再費力,也無法搬動它。
瑪格麗特風華正盛時,圍繞在她身邊的人眾多,可到臨終之前,整整兩個月臥病在床,卻無一個人來看望過她。
在那些王公貴族們看來,像她這樣的女人,注定只是一個隨時可以丟棄的玩物。
甚至直到死后,人們還在用有色眼光看待她,提出要把她歸類,葬在專門的墓區。
何其可悲。
但人生的無奈之處往往就在于此,你被人所看到的,往往不是自己最真實的那一面。
有時候,你說得越多,做得越多,反而越容易被誤解。
因為別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部分。
被理解是表達者的訴求,可到頭來,我們都不得不承認,被誤解才是表達者的宿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