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袁紹,曾是最強大的割據勢力,黃河以北的地區都歸袁紹所有,就連曹操也望塵莫及。
建安五年,袁紹發布檄文,指控曹操挾持天子虐殺忠臣,率七十萬大軍征討。袁紹的謀士田豐諫言此時不宜攻打,但袁紹一意孤行,結果被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
打了敗仗之后,袁紹心神不定,只想早點退兵休戰,他手下的將領建議,如果此時突然進攻曹操必定意想不到,還有機會反敗為勝。
心亂如麻的袁紹卻猶疑不定,結果錯失良機,從此曹操一家獨大,而袁紹則一蹶不振。
一千三百多年以后,一個叫王陽明的朝廷官員在途經江西的時候,剛好遇到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當時只是路過江西前往福建任職,手上一無兵馬,二無糧草,而反叛的寧王號稱有十萬軍力。
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王陽明沉著冷靜地就地召集各州縣人馬,派人到處張貼檄文以朝廷名義征討叛軍,并號稱有十六萬兵力正在形成合圍之勢,寧王得知以后坐立不安驚慌失措,結果這場叛亂僅僅只用了一個月就被輕而易舉地化解。ADVERTISEMENT
王陽明有首詩,其中有句: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人這一輩子,如果不能靜中求穩,就會敗于心浮氣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才能從容面對人生無常的變數。
袁紹官渡之戰以多敗于少,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以少勝多。是王陽明比袁紹更有智慧?還是王陽明更加聰明?其實袁紹并不笨,他出生世家大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也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眼界和高度,他的失敗不是敗在頭腦是否聰明,而是敗于心力不足!
如果在第一次失敗以后,袁紹還能氣定神閑、臨危不懼,他完全可以采納謀士的建議,趁曹操沒有防備的時候發起突襲,有很大可能轉敗為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轉載必須獲得許可,未經允許請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