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有一句話叫: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這句話包含了辯證法的智慧規律,其實對于這句話中的「曲則全」,很多人都容易產生誤解,或者是理解得相對狹隘,我們從三個層次去理解并分析這句話。
一:這里的「曲則全」可以理解為「委曲求全」,就是以謙卑的處事姿態來休養生息,避免受到外界傷害,以此保全自我,這是將曲和全當做了對立關系,人在這個對立關系中受益;
二: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以屈為伸的處事策略,因為事物都有互相融合的道理,好的事物中有壞的一面,而壞的事物中也包含著好的影響,以屈為伸,就是以柔弱的姿態自處,不僅可以免除傷害,還能在此狀態之中蟄伏時積蓄力量,以便于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是將曲和全當作了融合關系以及相互作用的關系。
三:除了以上兩種理解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智慧包含在其中,就是「曲即全」,之前的兩種理解是「委屈」可以求取「完全」,是將其分作兩種極端狀態,但在這種理解之中,兩者并無區別,人生的曲本身就是全。
就好像人生最完美的心態就是能夠接納不完美的人生,「曲即全」的道理,就是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種完美,這世界沒有完完全全符合自己心儀的標準,最恰當的狀態就是能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本身,才是一種相對完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我們在理解曲則全這句話的時候,除了應該以變化發展的眼光理解這句智慧之外,還應該以包容之態度去審視生命本身的過程,這是將兩者看作了完全對等的自然平行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