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親近多了,自己都不知不覺被影響。
同樣,情緒有時候亦會「當局者迷」,當你深陷情緒里面,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一位心理學家曾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失戀青年坐在一張長凳上,這時一個拄著拐杖的人走過去,一屁股把他放在長凳上的牛奶撞翻了。
撞翻牛奶的人不但沒有馬上道歉,還像什麼沒發生一樣啃著手里的面包。
失戀青年馬上破口大罵,這時撞翻牛奶的人開始不停道歉,但失戀青年依舊沒有停止謾罵。
而旁邊的長凳上也坐著一個人,他仔細觀察,發現那個撞翻牛奶的人,是個瞎子。
青年因深陷失戀的情緒里,只想把心里的痛苦發泄出來,而旁邊的人卻會冷靜觀察,對「犯錯」的盲人多了一分寬容和體諒。
懂得與情緒保持距離的人,更能看到事情的本來面貌。
修煉內心,讓情緒穩定成為你的財富
很喜歡村上春樹的一句話:
「不論多大火氣,只要稍稍過上一段時間,原來的情緒大多都會逐漸減輕,就不再是怒氣,基本降到了‘悲哀’或‘遺憾’的水平中,歸于平靜。」
面對過激的情緒,有時候并不一定要選擇爆發,靜靜地觀察和接納也是一種有效化解情緒的方式。
讓自己的情緒穩定,嘗試以下三種方法。
1、堅持練習情緒abc法則
情緒abc理論是指,我們針對一件事,有著不同理解便會帶來不同的反應。
我們對事件換一個角度去理解,情緒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契訶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要是火柴在你口袋燃燒起來,你應該高興,是口袋而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上扎了一根刺,挺好的,多虧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當情緒要爆發時,先冷靜觀察自己的情緒,再嘗試重新審視引發情緒的事件,換個角度去思考,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例如,失戀了,認知a我很難受,認知b我離開了一個不合適的人。考試失敗了,認知a覺得自己太失敗了,認知b是我又離成功近了一步。
多去復盤,訓練自己的多維思考與練習,日積月累地管理情緒,終會到達情緒穩定的彼岸。
2、情緒焦慮時,請保持運動
曾經有一項研究運動對焦慮干預是否有效,而分了三個實驗組。
第一組參與者們每周都需要完成3個小時的運動,如步行、騎單車、慢走等中低難度的運動;
第二組參與者們需要完成每周3小時的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
第三組中,參與者則不參與運動訓練。
而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組參與者的焦慮癥狀改善了3.62倍,第二組參與者的焦慮癥狀改善了4.88倍,而第三組參與者的焦慮癥狀并沒有什麼改善。
《羅蘭小語》這本書里說過:
「運動的好處除了強身之外,更是使一個人精神保持清醒的最佳途徑。」
當你情緒焦慮、低落,不妨嘗試運動,慢走、快跑,將心里的不良情緒釋放出來。
3、壓力大時,嘗試冥想
在2017年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12個年齡層不同的受試者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心靈靜修」。
研究人員在試驗開始前后對受試者的健康、壓力和疲勞等情況進行了測量。
靜修之后,受試者的測量結果表明,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態得到顯著改善,而壓力、疲勞等不良狀態明顯減輕。
喬布斯也曾多次表示,正念冥想是他獲得創造力的主要源泉。
在他幾十年生命中,從未間斷過冥想,家里有一間大房間只放著一個蒲團,專門用來冥想。
冥想能夠讓你的思緒暫時平靜下來,讓你安靜感受當下,壓力大時,嘗試冥想將自己的心沉靜下來。
法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拉里韋將情緒分為單一情緒、復合情緒、偽情緒、反情緒四類,還細分了81種情緒。
因此在我們生活中,情緒是特別常見的。我們時而焦慮、時而煩躁、時而憤怒,但并不代表我們要被情緒操控。
被情緒牽著走,便意味著失去生活的掌控與自由。
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與情緒保持距離,善用方法來管理情緒,你的人生便多了幾分松弛與柔和。
愿我們都能不被情緒控制,過自在人生。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