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尤其在職場上,你裝成什麼樣子,就會逐漸成為什麼樣子。就像有人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做什麼樣的事。」
亞里士多德也曾經說過:「一個人是因為做好事才變成好人,而不是因為成了好人,才開始做好事。」
雖然不是表演專業,但也清楚,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中,才能「演」的生動。有些人確實有真才實學,可有些人卻是裝出來的樣子,可裝著裝著,自己都把自己騙了,更何況是別人呢?
「演戲」還是有一個關鍵,是「演」出觀眾期待的樣子。誰是觀眾呢?說白了,你在每個人面前,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只是「演繹」出的是否符合觀眾的「胃口」而已。
即便在單位,每個人也會扮演的角色不同,在領導面前是下屬,在下屬面前是領導,在平級之間是競爭對手。
既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裝」就要考慮到不同觀眾(領導、同事、下屬)更喜歡看到的樣子。
在領導面前「裝」,會提高領導的關注度,進而被賞識、重用提攜;在同事面前「裝」,可以提高相互協作的效率,甚至可以成為利益共同體;在下屬面前「裝」,能使下屬更愿意追隨,提升積極性。
既然是「裝」,就要有相應的行為,做的時間久了,習慣成自然了,自然也能收獲到相應的效果。
無論觀眾是誰,都要「裝」出一下樣子,因為「動機型認知」,會促使人們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①即便不忙,也要裝著忙碌
不忙也要「裝」出很忙的樣子,沒事也要找點事做,雖然是在「裝」哪怕是再翻看一遍資料,再把工作做的細致一點,或許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其他的收獲。
況且領導不愿意看到下屬閑著,不一定怕下屬「摸魚」,但「人閑是非多」,你一旦閑下來,領導就會給你找點事了;
同事看到你閑了,沒準找你幫忙,如果力所能及的事情,幫也就幫了,可如果幫不上忙,很可能會誤認為你有所保留,也有可能質疑你的能力;
下屬看到你閑,而他們很忙的時候,心里覺得不平衡,「憑什麼你賺的比我多,做的比我少?」所以,即便是不忙的時候,也要「裝」出忙的樣子,這樣有利無害。
②心里很慌,也要裝著自信ADVERTISEMENT
人性「慕強」才是常態,如果你自己都沒信心,并且表現出來了,大家肯定對你更沒有信心。別說一切以事實為準繩,實事求是之類的話。
如果說只是作為旁觀者,說什麼都可以,但只要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幾乎所有的人都愿意與強者同行,無論是否真的是強者,但只要「裝」的足夠自信,就一定會有人同行。
試想一下,公司分組完成項目,你會選擇一個看上去很自信的人分在一起,還是愿意跟一個沒自信的分在一起?
職場不是學校,這道不會,無論怎樣都做不出來。
職場上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或許結果與預期值不符,但種瓜得豆,或者種豆得瓜的情況也時常出現。只要做就有機會,否則錯失良機的幾率會大大提升。
③沒有亮點,也要包裝「產品」
混跡職場久了就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工作都屬于日常工作,不精心包裝,還真沒有什麼亮點、出彩的地方。
別以為默默無聞,領導就能看到你的成績?別逗了,領導的時間、精力比你的寶貴,如果包裝不出亮點、出彩的地方,還真難引起他的關注。
或許有些人運氣好,默默無聞恰巧被領導注意到,但那畢竟是小機率事件,大多數情況下,領導不可能關注到每個人。所以,需要把自己當產品一樣精心包裝。
就像許多產品一樣,如果一個包裝很LOW,一個包裝精美,你更愿意選擇哪個?尤其是在功能與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答案不言而喻。
既然是「裝」總有相應的行為作為支撐,否則憑一張嘴,只能起到宣傳的作用,而沒有實質內容。
「裝」聽上去假模假式的,但「裝」的像了卻并不那麼容易,畢竟大家都是聰明人,只有相應的行為作為支撐,才能讓人相信。
既然有了行為了支撐,那假的還算是假的嗎?就像做慈善,需要掏出來真金白銀,那慈善的事實已經形成還能算是假嗎?
想做好人,就要做好事,事情已經做了,那不管出于何種目的,形成的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產生的效果向好,「裝」不也是一種讓人信服的方式嗎?
可能開始是「裝」樣子,但「裝著裝著」也就像那麼回事了。正如開頭提到,人們常說的那句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就要做怎麼樣的事情。」
與其說是「裝」只要做到了,而且能堅持「裝」下去,自然就會成為自己想象中的樣子。就像魯迅先生說過的:「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在臉上,想摘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同理,「裝」出樣子只要正向發展,裝著裝著,也就成真了。
混跡職場,其實大家都是演員,拼來拼去不過是「演技」而已,可「演」也好,「裝」也罷,要想符合觀眾的胃口,總是要做點事情的,做(裝)得多了,做(裝)得久了,自然也就成為了事實,結果向好,誰會關注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