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常為者未必有為,人生無為者反而大為。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衡量事物,并且期望用自己的主觀行為,使人生越發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這樣的「常為」之心,未必會給人生帶來好的結果。
因為當我們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衡量事物且過度作為的同時,不管外在事物有沒有滿足自己的目的,其實自己的人生都會向某一個方向出現偏離,也就是在無形之中,讓人生背離客觀而存在。
正因為這個問題的存在,所以才導致一個現象,就是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因為主觀上的行為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客觀。
當我們總以為自己用一種標準去衡量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其實這種標準只是由主觀意識影響而存在的偏見,由偏見而引導的行為,怎麼可能會呈現一個客觀理想的結果呢。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番對話:
堯的老師叫許由,許由的老師叫嚙缺,嚙缺的老師叫王倪,王倪的老師叫被衣。
堯就問許由說:「嚙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憑借王倪來邀請他做天子。」
許由這個時候就說:「危險啊,要危及天下,嚙缺的為人,耳聰目明智慧超群,行動辦事快捷機敏,天賦過人,而且竟然用人為的心智去應對并調和自然的稟賦。他精于禁止過失,但又不知道過失從什麼地方產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