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愛默生曾說:「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梭羅活得更真實。」
19世紀中期,美國正處于經濟上升期,整個社會向著工業文明大步前進。
作家梭羅卻放棄對名利的追逐,遠離塵世喧囂,在瓦爾登湖畔開啟了兩年多的隱居。
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看書寫作,回歸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素簡生活。
他還記錄下了在田園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完成了隨筆集《瓦爾登湖》。
字里行間的詩意與寧靜,撫平了千千萬萬焦慮、迷茫的心靈,滋養了無數人的精神世界。
當你靜下心來,走進瓦爾登湖,就會發現原來生活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無需追求過多的財富,不必執著一時得失,屏蔽外界的喧囂與吵鬧。
一個人能拋棄的東西越多,生活與內心,反而越是富足。
拋棄物質的浮華,收獲精神的豐盈。
1845年3月底,28歲的梭羅來到了瓦爾登湖畔。
他拿著一把借來的斧子,在松樹林中砍下了一根根木頭。
隨后,他不緊不慢地搭房梁、挖地窖,以最原始的方式建成了一間只可棲身的陋室。
為了節省開支,他在房子附近開墾了幾塊荒地,靠辛勤勞作實現了自給自足。
他還盡量避免一切交易,衣服是在附近農戶家中織成的,做飯用的鹽是從海邊帶回的。
就連房子里的傢俱,也要麼是由他自己打的,要麼是不花錢的二手貨。
僅僅花費幾十美元,梭羅就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居所,以及衣食無憂的生活。
他身邊的朋友、鄰居,卻終日為了滿足物欲而勞勞碌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