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幾篇《金粉世家》的書評,總會看到有讀者留言替冷清秋說話,他們覺得,冷清秋之所以會那麼慘,全是因為金燕西的「渣」。
我想,也許是因為電視劇版的《金粉世家》已經深入人心了。在人們心里,冷清秋就該是董潔扮演那副模樣,應該是極為清純,不染世俗,如百合花一樣的女子。
而我寫的,是書評,是原著。
原著里的冷清秋,雖然也是極為漂亮、純美的姑娘,但在物質面前,卻沒能免俗。她嫁給金燕西,只是看上了他的豪門家世。
因為她也知,沒有豪門家世的金燕西,一文不值。
只可惜,冷清秋那個時候不過是十七八的年紀,對婚姻的復雜面和人性的陰暗面,都不太了解。她一直單純的以為,嫁入這樣一個豪門家庭,不管怎樣,她的余生都不會有多差。
但她卻忽視了婚姻里,最重要的是兩個相愛的人。
如果金燕西不是良人,即便他的家世再好,這段婚姻,也注定是悲劇。
我仔細翻看了冷清秋和金燕西由相識到決定在一起的這個過程。我發現,冷清秋何其優秀,她本該有平凡卻幸福的人生,卻因為被「豪門」兩個字晃了眼,走上了這樣的一條歧路。
她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和金燕西「三觀」不合,卻舍不得金家的豪門富貴。
冷清秋是接受過新思想的女性,她思想先進,又努力好學,是一個追求獨立的優秀女性。她的理想是念完高中就上大學,上完大學再考博士,當教授。
而金燕西則心無大志,毫無進取心,每天沉醉在聲色犬馬、揮霍無度的生活里,就連總理金銓知道金燕西找了冷清秋這樣一個女子時,都覺得金燕西配不上冷清秋,還說: 「我想她未必看得上我們這搟面杖吹火的東西。」
可以說,冷清秋和金燕西,完全是兩種人。而冷清秋,也十分清楚這一點。
有一次,燕西問清秋今后打算,清秋說她還想念大學。燕西卻不理解她為什麼還要上大學,就說: 「像咱們家里,還指望著你畢業后,去當一個教授,掙個百十來塊錢一個月嗎?那自然不必,若說求學問,我五姐六姐,都是留學回來的,四姐還在日本呢,也沒看見她們做了什麼大事業。還不是像我一樣,不是在家里玩,就是在外面玩,空有一肚子書,能做什麼用呢?」
冷清秋聽到金燕西這樣說,很不高興,就反駁他: 「照你這樣說,讀書是沒用的了,無論是誰,也應該從小玩到老。而開始這樣的玩法,要像你家里那樣有錢才可以。若是大家都有你這一句話去做,那麼世界上的事,都沒有人做了,要吃飯沒人種田,要穿衣沒人織布,那成個什麼世界呢?」
金燕西是完全不理解冷清秋的。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都有著各自的理想。就像葡萄藤里結不出百合花一樣,就算強插上去,時間長了也會枯萎。
原著里,冷清秋和金燕西像這樣的爭吵,還有過幾次,冷清秋雖然會感到生氣,最后卻都選擇含混過去,而沒有當機立斷地離開金燕西。
當一個男人視你為之自豪的長處為糞土時,你就應該知道他不是良人。
一個男人真的愛你,就會愛你的一切,他會接納你的短處,更會愛那份能讓你閃閃發光的長處。
冷清秋錯就錯在,發現了問題卻沒有堅定自己的立場。
她要努力學習,要積極進取的那份心,直接被金燕西一盆涼水澆下來后,她卻沒有反抗,沒有堅持,而是選擇了委曲求全。
一個女人,若如此軟弱,只一味退讓的話,就會縱容了男人地囂張,讓男人更加得寸進尺。其實,這些道理,冷清秋都懂,她只是不愿面對罷了。人常說,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而清秋,就是那個裝睡的人。
我想,這就是 「貪欲」在作祟吧。畢竟,如金燕西所說,他隨手給那些戲子揮霍的錢,就能趕上一個教授幾個月的工資了。
冷清秋為了嫁入豪門,忽視了金燕西的輕視,并且跟著金燕西一起,當上了金家的「寄生蟲」。她原本以為,這樣的選擇能夠讓她變得幸福,但真正經歷過什麼是豪門生活以后,她便開始后悔了。
結婚以后,金燕西依舊是花天酒地的生活,甚至整日整夜都不回家。冷清秋只得守著一個「空殼」過日子。後來,金銓過世,金燕西變得更過分,冷清秋才開始后悔,自己的人生,就這樣被自己耽誤了。
亦舒說:「無論怎麼樣,一個人借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
冷清秋為了物質生活而墮落了靈魂,但她后悔了,也醒悟了,她覺得,她已經錯了一次,不能一錯到底。于是她對自己說: 「無論感情好不好,一個女子做了紈绔子弟的妻妾,就是人格喪盡。」
這是冷清秋的覺醒,想到這,她如醍醐灌頂般清透了。她這時才明白,自己婚姻的破碎,最終是由自己導致的。
以下就是她的反思,直接摘錄于原文:
「回想到前此一年,覺得那個時候的思想,完全是錯誤的。那時以為穿好衣服,吃好飲食,住好房屋,以至于坐汽車,多用仆人,這就是幸福。而今樣樣都嘗遍了,又有多大意思?那天真活潑的女同學,起居隨便的小家庭,出外也好,在家也好,心里不帶一點痕跡,而今看來,那就是無拘束的神仙世界了。我當時還只知齊大非偶,怕人家瞧不起。其實自己實為金錢虛榮引誘了,讓一個紈绔子弟去施展他的手腕,已經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了。念了上十年的書,新舊的知識都也有些,結果是賣了自己的身子,來受人家的奚落,我這些書讀得有什麼用呢?我該死極了。」
冷清秋的這段心理描述,足以證明了她的「悔」。
沒有跌落過谷底的人,做不到大徹大悟。冷清秋覺醒后,逐漸找到了自我,最后,她帶著自己所剩不多的驕傲和尊嚴走了,她寧可孤兒寡母以賣字為生,也決絕地斷了和金家的一切聯系。
三觀不合的婚姻,以悲劇收場,是必然的。
冷清秋和金燕西,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全不同。
他們婚后,所有的不幸,也不過是因此而起。
曾經一度,我們鄙視「門當戶對」,我們覺得那是封建思想。可後來,深想,門當戶對,有門當戶對的道理。
當兩個人家境相差甚遠,生活習慣,教育三觀都有很大的差距。這不僅是經濟上的不門當戶對,更是精神上的不門當戶對。
就像是金燕西和冷清秋。他們因為門第的差距,精神上也有了差距的,最后落了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