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導演新作《第一爐香》首映以來,也掀起了一波重讀張愛玲的熱潮。
這支曾讓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而紅的戰前香港故事《第一爐香》,講述了女主角葛薇龍努力控制自己的人生,向自己想要的方向駛進,卻也支付了過高的代價。
張愛玲出身名門,二十三歲風靡上海灘。她出走半生,從未捨棄愛與自由。
那麼,這位始終看得明白,也活得通透的作家,在《第一爐香》中,向我們訴說了一些什麼呢?
沒有人應該活成一座孤島,懂得出走就是一種勝利
兩年前,葛薇龍一家因為聽說上海將有戰事,遷居到香港生活,薇龍成為了香港南英中學的一名學生。
兩年來,香港的消費水準一天比一天高,薇龍父親的積蓄再也難以維持整個家庭的生活,加上上海局勢開始緩和,薇龍父母決定返回上海。
而即將中學畢業的薇龍,則想留在香港,直到完成學業。
為了順利留下,薇龍只好隱瞞父親,去尋求一個依靠,這個依靠就是她那個在香港定居的姑媽梁太太。
姑媽早些年不聽從家裡人的安排,選擇嫁給了一位年紀比她大很多的有錢人做小妾,
因為這事,姑媽和薇龍的父親徹底鬧掰了。丈夫*後,姑媽繼承了一大筆遺產,開始過上了上流社會的生活。
薇龍求助姑媽,希望她可以看在彼此曾是親戚的份上,資助她完成學業。
最終,姑媽答應薇龍跟著自己住,不僅給她置辦了服裝,還給她安排了住處,每日還有汽車專門送她上學。
電視劇《甄嬛傳》播出十周年,再次回頭看,裡面很多人物,都懂得「出走」。
「出走」有時候也是一種求助,是走出封閉的自己。
其中本無皇子傍身,無姣好容顏,無帝王寵愛的端妃,因為知道在恰當的時機,該去向誰求助,該與誰為伍,她笑到了最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