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思想狹隘的人,心中存在的是非觀就越多。
當一個人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時,那麼他的小世界就會存在許多自以為是的標準,以自己的道理為「是」,以別人的生活方式為「非」,用自己固有的思維去衡量一個其實并不理解的世界,總以為自己很睿智很客觀,但是卻活在潛意識的固化思維之中。
換一種角度來說,只有一個人看過更大的世界,見識過不同的人生,才能在無形之中離開自己的偏見,真正客觀地去包容和尊重自己曾經并不理解的人生。
所以一個人的格局越大,他所能尊重和接納的事情就越多,這個時候的他并不一定真的會是另外一種人,但是他可以尊重另外一種人生。
就像《淮南子》之中有一句話說:至是之是無非,至非之非無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最高的「是」沒有不正確的東西存在的,最高的「非」沒有正確的東西存在的,這才是真正的是非觀。
這句話中存在的智慧,不是告訴一個人要放下客觀正確的是非觀,而是學會淡化自以為是的偏見,不要拿狹隘的認知去衡量一個相對客觀的世界。
很多東西并不是錯的,只是這件事情超乎了你所理解的范圍;有些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未必是錯的,只不過那是你未曾經歷的人生。
我們唯一有資格做的事情,就是在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人生時,依然做到尊重和包容,如果輕易對別人的生活方式指指點點,并不是別人真的做錯了什麼,而是自己沒有更高的格局去容納這個世界的不同色調。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