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創業職場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熱點新聞
老照片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科技遊戲
旅行風光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生活常識
装修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奇趣
趣味測試
健康養生
育兒分享
養魚
大马新闻
健身達人
明星
影視新聞
金庸故事
歷史趣聞
歐洲王室
娛樂明星
植物
搞笑故事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獅城資訊
毛孩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设计
酷車
搞笑貼圖
日本印象
手工DIY
全部
    
真正毀掉一個人的,是習慣性反駁
2023/11/09

知名博主在直播時,談到自己的一位室友。

剛說了幾個相處情景,就聽得大家一陣窒息。

博主感慨一句誰家的外賣不錯,室友立刻擺手:那家不行。

買的水果口感酸澀,博主說「生了」,室友硬要來一句「不是生了,就是不大熟」。

博主提出寢室出游的建議,室友脫口而出「這樣不好」,轉過頭卻又問博主「你剛剛說什麼來著」……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無論談論什麼話題,都習慣用否定句開頭。

哪怕你們觀點一致,他也要換種說法來杠你。

有時甚至還沒聽你說完,就迫不及待表達自己的不屑。

不講事實,不談邏輯,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只為了反駁而反駁。

01李雪琴曾在一檔節目中,建議廣大學生:沒有熱門的專業,就選熱愛的。

嘉賓許天奇跳出來反對:還是得選熱門的。

李雪琴不得不重申:我是說在沒熱門專業可選的情況下,盡量選熱愛的。

結果許天奇還是不依不饒:「那也不是選熱愛,而要選喜歡的。」

現場氣氛一片尷尬,所有人都明白李雪琴說的「熱愛」,跟他說的「喜歡」,本質上是一個意思。

彈幕里有句評論:「我以前有個朋友也這樣,現在已經不是朋友了。」

很多時候,這些反駁的人未必有心,可于聽者而言,卻是字字扎心。

沒有人喜歡和滿腹戾氣的人交往,也沒有人愿意和一身棱角的人相處。

一個人把反駁當成習慣,得罪的是別人,消耗的是自己。

如果你熟悉主持人魯豫,想必記得她早期的訪談風格。

每當對方的回應,沒有遵循她的思路,她就會蹦出一句:「真的嗎,我不信!」

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沒有覺得這樣有何不妥。

直到有次體檢,醫生見她各項指標正常后,認為她平時工作很清閑。

魯豫很疲倦地說:「我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呢!」

醫生反問了一句:「真的嗎,我不信!」

一種不被理解的無奈涌上心頭,魯豫這才發現自己的說話方式,會給別人帶來這樣的委屈。

從此她一改往日風格,每當采訪對象說話時,她都全程保持微笑傾聽的姿態。

遇到不明白的情況,她也只在對方說完后,問些引導性的問題,而不是急于質疑。

漸漸地,嘉賓們都愿意吐露心聲,魯豫的狀態也不再緊繃,采訪也變得輕松從容起來。

語欲勝人,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誰都有自己的立場和三觀,而反駁只會讓關系怨懟叢生,讓自己心力交瘁。

正如企業家尹明善曾說:但凡遇到點事就要爭個對錯,你不苦,誰苦?

每個在生活中被拖垮的人,其實都在為自己的習慣性反駁買單。

02建筑師王澍留美回國后,在中國美院從事舊樓改造。

每當同事提出設計思路,他都會說這樣不行,有悖國際前沿的建筑理念。

幾個月下來,不僅項目難以開展,他自己也常感到身心俱疲。

後來外出調研,他見到當地樓房風格迥異,各擅其美。

贊嘆之余,王澍想起和同事的爭論,不由深自慚愧:「世界是多樣的,我所知的實在微乎其微。」

心理學中有個「達克效應」。

意思是說,對某個領域一知半解的人,更容易產生莫名的優越感,進而感覺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永遠是錯的。

適當反駁,可能是為交流觀點,習慣性反駁,則一定是無知的體現。

正如我們常說,無知者無畏。

越是認知淺薄的人,越是缺乏敬畏之心。

他們用自己狹隘的視角看待世界,習慣對別人的一切指指點點。

劉潤曾在內部分享會議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住在深山老林的部落族人,某天突然被帶到紐約中心。

他不會驚嘆城市的繁華,科技的先進,生活的便捷。

而是對用打火機的人說 「不對,你應該鉆木取火」,對騎單車的人說「不對,你應該騎馬」。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

族人永遠不能融入現代社會,最終在擁擠的街頭,做孤獨的異類。

他後來在《底層邏輯》中寫道: 當你覺得世界一無是處時,自己亦已被世界拋棄。

無知的人,通過反駁別人,顯得自己無所不知。

但生活不會說謊,短暫的優越感,片刻的成就感,都在暗中標注了價格。

愈發偏執的性格,逐漸萎縮的圈子,不斷匱乏的認知和眼界……

只想在言語上做贏家的人,最后都成了人生的輸家。

03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曾說:

「習慣不是問題,反駁也不是問題,兩者加在一起就是大問題。」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無時無刻的反駁欲。

用思考代替習慣,把反駁變成反思。

茱莉亞·達爾是當代最出色的雄辯家,獲得過世界辯論大賽最佳辯手。

然而平時她也因職業習慣,總是下意識反駁周圍人所說的每一句話。

精湛的辯論技巧,能夠幫助她在賽場上連戰連勝,卻在生活中帶給她無止境的爭吵和疲憊。

終于在和多年的朋友決裂后,她開始明白:

「台上你能辯出一個結果,但在台下,你唯一能和別人達成的共識,就是你們不可能在任何事上達成共識。」

從此她跟任何人交談,都會在對方說完一句話后,強迫自己停頓5秒再開口。

起初,反駁欲被強行壓抑,茱莉亞會感到胸口一陣明顯的窒悶。

但隨著反駁欲逐漸消退,她反而有種思考時才有的淡定平和。

盡管只有幾秒,卻足以讓她意識到,對方所說的大部分內容,根本沒有值得爭論的地方。

《論語》中說: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不經大腦的反駁,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惰性。

學會在傾聽中思考,很多讓你憤懣不平的事情,自會云淡風輕。

很贊同這樣一句話:反駁是本能,反思則是本事。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處處反駁。

而是坦然接納自己的局限,在尊重不同觀點的同時,也讓自己得到完善。

最近在看《華為學習之法》,對其中一個故事感觸良多。

華為早期開拓日本市場時,遇到一個難纏的客戶,明明每步流程都嚴格遵守了標準,但客戶還是退回產品,而理由竟是「標簽貼得比較隨意」。

換作一般人,肯定不能接受這種理由,只會覺得客戶是在存心刁難。

華為的負責人卻強忍反問的沖動,還請求前往客戶的倉庫參觀。

很快他發現并非客戶吹毛求疵,而是他們使用了自動掃描設備。

標簽沒貼在指定區域,倉庫人員就必須手動將包裝上的標簽對準掃描口,使得入庫效率大打折扣。

這位負責人在總結大會上說:「如果當時我們反駁客戶,不僅會失去一筆長期訂單,也會錯過一次學習先進入庫方式的機會。」

真知灼見,往往藏在不中聽的話里。

當你駁回了所有反感的觀點,也就拒絕了一切可能的成長。

正如演員比爾·奈伊所說,你遇到的每個人,都能彌補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你可能并不知道,劉德華當年曾被香港媒體稱為「遭受惡評最多的演員」。

在一檔節目中,記者問他如何能做到在質疑中成長。

劉德華平靜地回答:不要句句反駁,而要字字反思。

駁倒一個人,不會讓你變得優秀。

請記住,創造新陸地的,不是表面喧囂的波浪,而是底下沉默的泥沙。

10件有損「陰德」的事,盡量不要去做!
2023/12/06
有些人和事,你越是接納不了,就越能升華你的生命!
2023/12/05
剛進入職場大家都差不多,為什麼差距越來越大?
2023/12/05
遇到人生低谷時,讀讀蘇軾這6句話,激勵了無數人
2023/12/05
太上老君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看懂這句話的人有福了!
2023/12/05
稻盛和夫: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跟別人講道理
2023/12/04
「天命之人,貴人相助」:福緣深厚之人,都有這樣的特征
2023/12/04
「積善之家,必有大福」: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種善因得善果
2023/12/04
「人有惡相,不可相交」:遇到這三類人,不要妄想感化他們
2023/12/04
「天命之人,大福之相」:真正被老天眷顧的人,都有這四個特征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