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涌現。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事件,生動展現了歷史上各種社會人生的經驗和智慧。
讓我們細讀《三國演義》,經過時間的滌蕩,發現字字珠璣里,蘊含著豐富的為人處世之哲學。
1、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開篇之語。這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為。分久了,人心想著要合,天下就統一了;合久了,產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協調,人心急著要分,天下就分裂了。看起來是自然的趨勢,我們稱為天意;但實際上是人為的,取決于人心。
周末七國紛爭,弄得民不聊生,盼望早日統一,所以并入于秦。秦朝焚書坑儒,真正的用意大家不容易了解。秦滅引起楚漢紛爭,又造成西漢的統一。彼時天下大亂,三國鼎立,暗示大家最后也會統一。
2、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史慈遺言,道出了作為武將的生平志愿,功未成而身先死,確實不甘,可嘆!
3、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的才華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冠絕天下的棟梁奇材,只可惜他時乖命蹇,竟然與千古智絕的諸葛亮狹路相逢,使其只能淪為陪襯,這不能不說是周瑜人生際遇的莫大悲哀。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個應該蓋世而未蓋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無法再一爭短長時的哀嘆。很痛苦,很悲傷,死也咽不下這口氣,許多有一個強硬對手的敗者,即使不死,也會發出這種類似的感嘆。
剛者易折,柔則長存。不能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必將成為情緒的奴隸。
《寒山拾得問對錄》中有這麼一段很出名的話:
寒山子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詆毀別人,嫉妒別人的光鮮亮麗,受傷的,永遠是自己的心。
真正的強者,從來都是寬容的。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之將死,其言必善。一代梟雄劉備的臨終之言,沒有驚天動地的豪邁,沒有感人肺腑的溫情,留下的卻是飽含政治智慧和為人處世哲理的深邃之語,時至今日仍是值得后人深切思考的金玉良言。
劉備殷殷囑咐即將繼承帝業的兒子,進德修業、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方能成就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愿去做,也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隨意去做。
左丘明說: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圣經中也有句話,說魔鬼原本是一個天使,但他「沒有在真理中站穩」。
兜住惡的底線,提升善的上限,通過正能量場,來弘揚積極向善的那一面,遏制私欲、貪婪、功利等惡的那一面。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予人善良,終得福報。
5、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司馬懿父子逃走,諸葛亮語。這句話說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說「謀事」,即做事要先謀事,謀事是做事之人可為、必為之為,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二是說「成事」,一方面成事是謀事的結果,先有謀事,方有成事,沒有謀事,難有成事;另一方面,謀事并不一定必然導致成事,成事還有「天」的作用,這個「天」是指機緣、運氣。
每一個追求的過程,都有太多的不可控。如果你覺得生命里的每扇門都關著,那請記住這句話:關上的門不一定上鎖,至少再過去推一推。
誰都不知道,明天是晴還是陰。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現在努力。
跑不過時間,就跑過昨天的自己。
因果有輪回,蒼天負過誰?所有失去的,都會以更好的方式歸來。
6、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元微之有詩贊孔明:撥亂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勝德,應嘆古今無!
舒婷說:
生命應當完全獻出去,留多少給自己,就有多少憂愁。
人生再難,想「不負如來不負卿「,就要有豁出去的勇氣,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
哪怕粉身碎骨,哪怕烈火焚燒。
7、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躊躇滿志的曹操,回想自己的戎馬生涯,對此情景,甚是慷慨,作下了這首《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人生短暫,要有所作為,就不要敗給時間。「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狄更斯說:
誰對時間最吝嗇,時間對誰越慷慨。要時間不辜負你,首先你要不辜負時間。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盛年不會重來,生命無法倒帶,「 人生得意須盡歡「。
一輩子,三萬天。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須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
8、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語出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封家書,只有86個字,卻道盡了對人生的思考,語淺而意蘊深刻,充滿了道家哲理。
一個人,清心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淡泊寧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