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而不耀,靜水深流。
司馬懿有言:智者務其實,愚者爭其名。
不當頭、不爭名、韜光養晦,是司馬懿的處世之道。
作為三國亂世的終結者,他是「藏器」的高手。
明處忍,暗處狠,于不動聲色中攻城掠地,成就霸業。
《鬼谷子》有言: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道,在隱與匿。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藏器于身方可待時而動,游刃有余。
01明處忍
出身河內名門的司馬懿,家學淵博,文韜武略不在人下。
初出茅廬之際,他也曾鋒芒畢露,善與人辯,銳不可當。
他拜訪名士胡昭,與其切磋經史,奇文共賞,侃侃而談。
恰巧另一青年才俊周生來訪,司馬懿忍不住在他面前彰顯學識,高談闊論。
卻不想周生妒才忌能,頓生殺心,買通死士,刺殺司馬懿。
所幸消息泄露,胡昭及時制止,并告誡司馬懿:衣褐其外,藏玉其中,否則性命堪憂。
司馬懿謹記教誨,自此將「隱忍」之道奉為圭臬。
然而,低調行事的他,還是因顯赫的家世與才華,被曹府幕僚楊俊發現。
在楊俊的極力推薦下,曹操一紙文書發到河內縣,點名要司馬懿出仕為官。
之后,司馬懿「裝病七年」的歷史名劇上演。
為了不過早涉足詭譎多變的政壇,他忍住高官厚祿的誘惑,忍住不厭其煩的試探,忍住急功近利的欲望,在與曹操這場「耐心的較量」中,得以全身而退。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
人在明處,太過進取不免惹來禍端,沉著忍耐才是智者所為。
公元234年,蜀魏之爭迎來了決定性戰役——五丈原之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