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無為而治,重點不在于為或不為,而在于有無自己的主觀意識。
因為所有主觀意識都必然摻雜著貪嗔癡慢疑,而所有被這些世俗淺薄之欲所蠱惑的思想,都是主觀的產物,這便是偏見,而主觀偏見往往會背離客觀環境,這個時候就無法順應自然規則,所以真正的客觀就是不包含個人主觀偏見的運行規則,這個才叫做真正的無為。
處理問題的最高理想狀態,就是能夠貫徹無為的思想,將事情做到順其自然的境界之中,讓事物自然而然地達到它所應當呈現的狀態,所有能夠符合這個道理的人與事都會因此而得益,而所有違背這個規則的人都會因為違逆了事物本身的固有條件,而使事物變得更加糟糕。
一個國家的混亂亦或一種人生的混亂都是如此,我們先以國家來舉個例子。
孔子說過一句話,叫做:「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能夠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麼呢?他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罷了。
在這一章中,孔子論述的是舜帝的圣德和他實行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并且由此出現的太平盛世,這是一種歌頌,也是一種追憶,而這其中更包含著無為而治的智慧思想。
舜能夠行使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而平治天下,究其原因就是涵蓋了在其位者謀其政的道理,而這種策略本身就是無為智慧的產物。
據《尚書》之中記載,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棄為后稷,播種百谷,命契為司徒,辦教育,命皋陶做士,掌法律,命益做虞官,管山澤鳥獸,這些都足以說明他知人善任,所以能無為而治的道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