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從孔子所說的「舜帝治世」,論述道家的無為智慧
2023/11/30

ADVERTISEMENT

一、

道家的無為而治,重點不在于為或不為,而在于有無自己的主觀意識。

因為所有主觀意識都必然摻雜著貪嗔癡慢疑,而所有被這些世俗淺薄之欲所蠱惑的思想,都是主觀的產物,這便是偏見,而主觀偏見往往會背離客觀環境,這個時候就無法順應自然規則,所以真正的客觀就是不包含個人主觀偏見的運行規則,這個才叫做真正的無為。

處理問題的最高理想狀態,就是能夠貫徹無為的思想,將事情做到順其自然的境界之中,讓事物自然而然地達到它所應當呈現的狀態,所有能夠符合這個道理的人與事都會因此而得益,而所有違背這個規則的人都會因為違逆了事物本身的固有條件,而使事物變得更加糟糕。

一個國家的混亂亦或一種人生的混亂都是如此,我們先以國家來舉個例子。

孔子說過一句話,叫做:「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能夠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麼呢?他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罷了。

在這一章中,孔子論述的是舜帝的圣德和他實行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并且由此出現的太平盛世,這是一種歌頌,也是一種追憶,而這其中更包含著無為而治的智慧思想。

舜能夠行使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而平治天下,究其原因就是涵蓋了在其位者謀其政的道理,而這種策略本身就是無為智慧的產物。

ADVERTISEMENT

據《尚書》之中記載,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棄為后稷,播種百谷,命契為司徒,辦教育,命皋陶做士,掌法律,命益做虞官,管山澤鳥獸,這些都足以說明他知人善任,所以能無為而治的道理。

舜至于帝王之位的時候,他能夠知人善任,將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這是管理政治的智慧法則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舜的領導之下,所有在其位者都能謀其政而行。

不管是舜帝還是其他百官,都在做自己份內的事情,沒有因為自己的私欲或偏見而多生是非。

就像舜一樣,所以孔子說:「他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罷了。」

很多人對這種狀態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這是懶政,因為在多數人的認知里面,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難道不是應該身體力行,兢兢業業的去做嘛。

其實并非是這樣,就像我剛才說的一樣,真正的無為不在于為或不為本身,而在于有無自己的主觀意識,如果一個君主總是行使自身的權利,聽任一己偏見莽撞作為,胡亂指揮百官,這就是背離無為的淺薄狀態,因為君主的責任不是管理百姓,而是管理百官,當一個君主能夠讓百官在其位謀其政,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份內的事情,這就是盡到君主的責任。

就像舜一樣,他沒有對百官指手劃腳,也沒有強行干涉百官的行政自由,這就是一種無為的治世智慧。

ADVERTISEMENT

而百官也是一樣,他們做到了真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不擾民生,不因私欲而斂民財,也不因私心推行教化,在這種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下,百姓自然各得其所,從而安居樂業。

這就是一個國家能夠以無為而治的思想治世,以使整個國家處在順應客觀規則的狀態,所以這樣的狀態能塑造好的結果,人生也是如此,我們將這個道理放在個人身上,則能更清晰的看到此種智慧對人生所起到的作用。

二、

越是能夠放下偏見的人,越能夠接近客觀規則,他們沒有因為私心偏見而選擇自以為正確的選擇,所以他們得以遇見一種符合自然環境的行為狀態。

當我們換一種角度去看人生的時候,可以把這世間的眾生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心清明,做到明心見性的智者,而另一種是被貪嗔癡欲等世俗之欲望所蠱惑的眾生。

智者不受偏見欲望的主使,不做淺薄卑劣之事,他就自然不用承受錯誤所帶來的結果,而眾生則恰恰相反,我們反觀身邊的眾生,哪一個不是被欲望迷惑了心智,被偏見左右了看問題的思想。

而人生的道理則是念起便為人生,一念起一惡生,一念落一事滅,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是由表象組成的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往往是內心念頭所造就的現象。

因為有了被欲望蠱惑的心,所以才生出突破法律或道德底線破格獲取的念頭,如果人生僥幸因此獲利,那麼又會因欲望而生更大的欲望,但正如道德經中所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一個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的行為本身就不符合道義,怎麼會長久的存在呢,當這個結果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是人生存在問題的時候,那麼人生難道不要為錯誤付出代價嗎,這就是違背自然的「有為」。

所以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用很通俗的思想來理解,就是能否符合客觀規則的狀態,而這個核心則在于自己內心的智慧狀態。

所以說人生唯一的得救之道就是自我覺醒,就是內心的智慧有所增長,如果從念頭生成處未能察覺,自己的內在不足以匹配一種優秀的人生,那麼不管別人怎麼幫助你,怎麼指點你,你都不可能獲得一個自己期望的結果,就像有一句很通俗的話所說的:「一個人永遠不能獲得認知之外的財富。

ADVERTISEMENT

所以當人生行有不得時,一定要反求諸己,去看看自己的內心是否清明,當自己的智慧足以清醒地覺知到私心雜念作用于內心得過程,才能由此做到理性智慧的順應客觀規則,那麼這一時刻就是順應自然的時刻,也是人生完成知行合一的時刻。

ADVERTISEMENT

找工作時,這5種公司最好不要去,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21
跟同事關系再好,也不要談這5個話題,否則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17
人這一生,一切自有天意!(看完頓悟)
2024/01/16

ADVERTISEMENT

人這一生,學會放過自己,心就不累了!
2024/01/15
一段關系是否能長久,關鍵在于「價值閉環」
2024/01/15
當你能量越來越高的時候,你開始真正理解每一個人
2024/01/15
與人相處,反著人性來,你就贏了
2024/01/15
受用一生的三大「強者人格」,有一個就了不起
2024/01/15
台南偽出國景點,坐在草皮上野餐看夕陽超級chill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