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因為怒而致敗的例子太多了,這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發怒容易致敗,第二,雖然懂,人們總是忍不住繼續發怒。
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一帶對峙了許久,彭越在后面騷擾項羽的后勤部隊,給劉邦打助攻,無奈之下,手下將領很少,項羽只能自己選擇回撤收拾彭越,留下曹咎守成皋,項羽對曹咎說:「我回撤戰彭越,你只需堅守不出即可,守住15日,千萬不要冒進,半個月后我一定趕回來」,項羽給曹咎叮嚀了幾次要堅守不要出戰,曹咎也牢牢記在了心里。
等到項羽一離開,漢軍知道項羽被彭越成功調開了,非常欣喜,不斷地在曹咎的城下罵陣,一天,兩天,三天,曹咎都忍住了,可是接下來,漢軍罵聲繼續,曹咎實在忍不住了,違反了項羽給他的交代,受不了漢軍的辱罵,率兵出城迎戰漢軍,大敗,后自己羞愧自盡。
這就屬于怒而興師,沒忍住。
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同樣是怒,但是忍住了,效果很好。
諸葛亮北伐,與司馬懿對峙于五丈原,諸葛亮千里奔襲,希望速戰,司馬懿瞅準了這一點,任憑諸葛亮如何挑戰,就是閉門不出,看你能奈我何?諸葛亮無奈之下,除了每天派士兵罵陣之外,更以女裝送與司馬懿,以羞辱之,但司馬懿鐵了心不出戰,不管你怎麼激怒我,我就是不生氣,不上當。最后,諸葛亮被熬死了。
這是怒而不氣的一個成功的例子。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奉命守衛邊關,阻擋匈奴兵的侵擾,李牧的策略很簡單,就是堅守不出,匈奴亦拿他沒辦法,邊關的財物也得到了保全,士兵都以為自己的將軍怯戰,甚至于趙王都誤會了,覺得李牧太窩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