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錢穆說:「中國讀書人應有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別人讀《論語》。」
這不僅因為《論語》是一部圣人語錄,更因為在《論語》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成熟。
成熟之人,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責己而不責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淡然處之。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從這5個細節開始。
不盲從:理性成就自我
《論語》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世間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大可不必把自己活成別人的復制品,要知道,「和而不同」才是最好的交際姿態。
《笑林廣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東漢司徒崔烈聽聞賢士鮑堅很有才華,便設宴邀請他來做客,想勸對方為朝廷效力。
鮑堅得知消息后很緊張,他擔心自己在拜見崔烈時出錯,所以就向身邊的朋友請教。
朋友們告訴他:「這有何難?你只要按照司儀所說去做就行了。」
鮑堅牢牢記住了朋友的話,結果卻鬧出了笑話。
當鮑堅拜見崔烈時,司儀官說「可拜」,他也跟著說「可拜」;司儀官說「就位」,他也跟著說「就位」。
宴席期間,有個人穿著鞋上榻,快要離席的時候,卻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司儀官好心提醒道:「鞋在腳上」,鮑堅連忙跟著說:「鞋在腳上」。結果鬧得哄堂大笑,他也因此失去了入仕的機會。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