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錢穆說:「 中國讀書人應有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別人讀《論語》。」
這不僅因為《論語》是一部圣人語錄,更因為在《論語》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成熟。
成熟之人,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責己而不責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淡然處之。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從這5個細節開始。
不盲從:理性成就自我
《論語》中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世間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大可不必把自己活成別人的復制品,要知道,「和而不同」才是最好的交際姿態。
《笑林廣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東漢司徒崔烈聽聞賢士鮑堅很有才華,便設宴邀請他來做客,想勸對方為朝廷效力。
鮑堅得知消息后很緊張,他擔心自己在拜見崔烈時出錯,所以就向身邊的朋友請教。
朋友們告訴他:「這有何難?你只要按照司儀所說去做就行了。」
鮑堅牢牢記住了朋友的話,結果卻鬧出了笑話。
當鮑堅拜見崔烈時,司儀官說「可拜」,他也跟著說「可拜」;司儀官說「就位」,他也跟著說「就位」。
宴席期間,有個人穿著鞋上榻,快要離席的時候,卻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司儀官好心提醒道:「鞋在腳上」,鮑堅連忙跟著說:「鞋在腳上」。結果鬧得哄堂大笑,他也因此失去了入仕的機會。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
庸俗之人,以盲從奢求施舍;脫俗之人,以理性成就自我。
和,是一種修養;不同,是一種能力。只有做到「和而不同」,不跟風,懂取舍,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活出真實的自我。
不浮躁:淡然面對生活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一次,他被任命為莒父的地方官。剛上任的時候,子夏急于有所作為,便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
孔子見子夏心情如此迫切,便告誡他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浮躁之人守不住孤獨,耐不住寂寞,更成不了大事,這樣的道理,亙古不變。
莫言在獲得諾獎后,瞬間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隨之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無盡的瑣事,一度讓他陷入創作困境。
甚至在得獎之后整整一年時間里,他連一本書都沒有讀完過,有些人更認為他可能會落入「諾獎魔咒」。
八年以后,《晚熟的人》問世,他終于用行動回應了世人:「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
《菜根譚》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世界喧囂,人心浮躁,而浮躁的隱痛,正是我們每個人走向成熟的學費。
紛擾塵世中,想要事業有成,就應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如此,方可脫離浮躁的囚籠。
不短視:格局決定未來古人言:「山有峰谷,一高一低;海有波瀾,一起一伏。」
人生不應只顧眼前,而應看得長遠,這樣才能欣賞到更多的風景。
孔子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世間的路,本無長短曲折之分,有的人之所以能夠走遠,只是因為他們看得比較遠而已。
北宋海州知府孫冕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
當時朝廷的發運司準備在海州設置三個鹽場,發運使親自來到海州同孫冕商量開鹽場的事,沒想到卻遭到了孫冕的拒絕。
孫冕的行為不僅惹得發運使不快,也引起了當地百姓的不滿。百姓們攔住孫冕的轎子,要他給大家一個說法。
無奈之下,孫冕解釋道:「官家買鹽雖能獲得眼前之利,但如果鹽太多賣不出去,三十年后我們就會自食惡果了。」
然而,孫冕的擔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在他離任后,海州很快就建起了三個鹽場,幾十年后,由于運輸、銷售不暢,囤積的鹽日益增加,鹽場的虧損也逐漸增多,導致許多當地人都破了產。
這時,百姓們才開始明白,在這里建鹽場確實是個隱患。
曾國藩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堅持,能讓人看到希望,而遠見卻能讓這希望變成現實。
人生路上總是布滿荊棘,只有看得遠了,才能趨利避害,克服阻礙。
不勉強:人生需要留白子貢曾問孔子:「在您看來,什麼才是一個人需要終身奉行的大道呢?」
孔子想了想,回答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簡簡單單八個字,道出了人與人相處的真諦。
孔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孔子和眾弟子外出途中遭遇大雨,而此時孔子一行人正好路過子夏的家。
子路便提議向子夏借傘一用。
孔子連忙攔住子路,說道:「不要去,不要去。子夏這個人我了解,他十分護財,他的東西別人是輕易借不出來的。」
看著弟子們迷惑的目光,孔子繼續解釋:「子夏看在我的面子上,自然是不好推脫,可他心中畢竟是不情愿的。咱們可不能硬讓人家去干自己心里不愿做的事啊。」
隋朝大儒王通曾言:「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很多時候,不為難別人,就是不為難自己。
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與其相互為難、兩敗俱傷,不如彼此寬恕、各退一步。
不糾纏:放下就是幸運
《論語》有言: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做人要學會放下,有時候太深的糾纏,絆住的不僅是雙腳,更是自己的未來。
林清玄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幾位農民,看見一頭老黃牛被綁在大樹上,鼻子上還穿了一根繩子。
黃牛想要走遠,卻沒辦法,于是就繞著這棵樹走,走著走著,鼻子就碰到樹上了。然后再反方向繞,越轉越緊,最后再次碰到了樹上。
農民去問高僧馬祖:「牛為何團團轉?」
馬祖說:「只因繩子不斷。」
農民又問:「繩子斷了,又如何?」
馬祖答:「逍遙自在去也!」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過去牽絆著,就像這繞樹行走的老黃牛,越走越緊,不斷碰壁。若想擺脫這困境,則需要我們從糾纏之中解脫出來。
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所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在生活中,很多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就像「鞋里的沙子」一樣,一點一滴消磨人于無形中,等到被發現時,鞋子已破,腳已受傷。
真正成熟的人,從不會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只會消磨自己心力的事情上。
因為余生很貴,我們無需為糾纏破費。
梁啟超說:「《論語》如飯,最宜滋養。」
它篇幅雖短,然意味深長,不過一萬余字,卻需要我們用一生來讀。
讀懂《論語》,可以讓我們「執古之道,御今之有」,于紛紛塵世中守住初心、守住自我,用歷經世事的成熟,理性對待生活。
果實成熟前,往往具有苦味;人在成熟前,亦會遍嘗辛苦。
但我們不要忘記:你走過的路,吃過的苦,終將煉就你獨一無二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