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錢穆說:「中國讀書人應有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別人讀《論語》。」
這不僅因為《論語》是一部圣人語錄,更因為在《論語》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成熟。
成熟之人,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責己而不責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淡然處之。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從這5個細節開始。
不盲從:理性成就自我
《論語》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世間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大可不必把自己活成別人的復制品,要知道,「和而不同」才是最好的交際姿態。
《笑林廣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東漢司徒崔烈聽聞賢士鮑堅很有才華,便設宴邀請他來做客,想勸對方為朝廷效力。
鮑堅得知消息后很緊張,他擔心自己在拜見崔烈時出錯,所以就向身邊的朋友請教。
朋友們告訴他:「這有何難?你只要按照司儀所說去做就行了。」
鮑堅牢牢記住了朋友的話,結果卻鬧出了笑話。
當鮑堅拜見崔烈時,司儀官說「可拜」,他也跟著說「可拜」;司儀官說「就位」,他也跟著說「就位」。
宴席期間,有個人穿著鞋上榻,快要離席的時候,卻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司儀官好心提醒道:「鞋在腳上」,鮑堅連忙跟著說:「鞋在腳上」。結果鬧得哄堂大笑,他也因此失去了入仕的機會。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
庸俗之人,以盲從奢求施舍;脫俗之人,以理性成就自我。
和,是一種修養;不同,是一種能力。只有做到「和而不同」,不跟風,懂取舍,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活出真實的自我。
不浮躁:淡然面對生活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一次,他被任命為莒父的地方官。剛上任的時候,子夏急于有所作為,便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
孔子見子夏心情如此迫切,便告誡他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浮躁之人守不住孤獨,耐不住寂寞,更成不了大事,這樣的道理,亙古不變。
莫言在獲得諾獎后,瞬間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隨之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無盡的瑣事,一度讓他陷入創作困境。
甚至在得獎之后整整一年時間里,他連一本書都沒有讀完過,有些人更認為他可能會落入「諾獎魔咒」。
八年以后,《晚熟的人》問世,他終于用行動回應了世人:「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
《菜根譚》說:「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世界喧囂,人心浮躁,而浮躁的隱痛,正是我們每個人走向成熟的學費。
紛擾塵世中,想要事業有成,就應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如此,方可脫離浮躁的囚籠。
不短視:格局決定未來古人言:「山有峰谷,一高一低;海有波瀾,一起一伏。」
人生不應只顧眼前,而應看得長遠,這樣才能欣賞到更多的風景。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世間的路,本無長短曲折之分,有的人之所以能夠走遠,只是因為他們看得比較遠而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