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劉亦菲和陳曉主演的古偶劇《夢華錄》大火。
這部劇除了男女主的顏值擔當,還以其不落俗套的劇情走向,以及以女性獨立成長為主線的脈絡架構吸引一眾稱贊。
整部劇講述了女主趙盼兒和她的兩個好姐妹,一路從小地方錢塘打拼到東京都市,并在繁華的東京立足求生。
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除了劇中人物的感情線,就是女生們之間互幫互助,堅強獨立的角色塑造引起觀眾們的深刻共鳴。
女性在追求權利平等和自由的這條路上,從未停止腳步。
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了不起的女子,這些女子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或成為大儒才人,或成為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人物。
作家侯虹斌在《了不起的女子》中,就集結了古今中外30位卓越女性的人生經歷。
這30位女性身處不同的時代,她們勇敢沖破社會和時代的桎梏,最終擺脫偏見,沖破藩籬,展現出女性的獨特魅力。
01
女子才情
古人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但在封建的古代,很多女子卻從未因自己是女子就放棄對才華的塑造,相反,她們在封建時代里走出了自己的風采。
李清照便是這樣的女子。
她筆下的詩詞如今再讀仍覺得如此驚艷,是作為一位小女子展現的深厚的藝術才華。
「興盡晚回舟,誤入蓮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或是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詞一句,皆為千古傳誦的名詩佳句。
李清照出身名門,受其父母的影響滿腹詩書,同時李清照作為小女子對當時的政治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這樣的才華,這樣的女子,放在當今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才華橫溢的李清照,與當時頗有名氣且醉心學問的趙明誠結為佳人伴侶。
他們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是婚姻的時間長了,很多問題也就出現了。
李趙兩家在政治立場上是兩個對立的陣營,且在李清照父親處境艱難時,李清照求助趙家幫忙卻沒有得到回應。
除此之外,趙明誠在他和李清照婚姻的甜蜜期過去之后,蓄養侍妾和歌姬,這一切使他們的婚姻產生了嫌隙。
尤其是後來李清照在趙明誠因國家戰亂而逃亡時,趙明誠竟然在一次叛亂中拋下李清照獨自逃跑。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由此李清照對趙明誠更是心灰意冷。
在他們二人逃跑途中經過烏江時,李清照寫下了千古名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神。」
後來趙明誠在逃亡的途中病故,只剩李清照一個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四處逃亡。
李清照的晚年過得十分凄苦,趙明誠走后,李清照還經歷了一段痛苦的婚姻。
在她結束自己不幸的第二段婚姻之后,用余生歲月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
在那個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戰亂時代,李清照的詩篇足以讓她擔負起「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她也是風雨飄零的大宋留給中國文學史的寶貴禮物。
02
氣質佳人
所有看過《羅馬假日》的人或許都不會忘記那個留著獨特齊劉海的公主,她就是氣質佳人——奧黛麗•赫本。
赫本在電影和時尚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她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使。
她的后半生,都在致力于慈善,這也讓人們永遠記住了這個不光擁有美麗皮囊的人。
赫本小時候家境優越,但是赫本并沒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戰爭的擴張,讓赫本的親人陸續遭受迫害離開,而他的父親信仰法西斯,在赫本6歲時就拋棄妻女離開了。
或許是從小就缺乏父親的陪伴,這給赫本的一生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二戰爆發之后,赫本跟隨母親來到荷蘭,在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赫本和母親艱難度日,飽受戰亂和饑荒之苦。
但是赫本沒有放棄自己的熱愛,她想要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于是刻苦學習,并在戰爭結束后考取了倫敦的芭蕾舞學校。
而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她已經錯過了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的最佳年齡,機緣巧合之下,她開始參與模特和演出的工作。
或許是天賦凌然,也或許是赫本干一行愛一行的艱苦品質,赫本從歌舞劇到舞台劇,再到電影,她用自己認真勤懇的努力和氣質突出的外形,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赫本的事業雖然順風順水,但是她的感情經歷卻屢屢受挫。
赫本一生經歷兩次婚姻,但兩次遭受背叛,這讓赫本深受打擊和傷害。
赫本從小沒有在完整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她期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家,但是她在婚姻中的隱忍,換得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在赫本的眼中,婚姻和家庭永遠是她的第一位,事業是第二位。
赫本在結束第二次婚姻時已年過半載,或許正是自己遭受苦難,赫本用余生去治愈他人。
她積極參與慈善工作,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去往貧困的國家幫助深處貧困之中的人們。
但對于如此善良的赫本,上天沒有太多的恩賜,赫本在四處進行慈善的同時,還遭受病痛的折磨。
1993年,彼時64歲的赫本在瑞士去世,這位「人間天使」回到了屬于她自己的天堂。
03
智慧的才女賢妻
若說李清照是古時的才女,那麼楊絳先生便是當代當之無愧的學者。
楊絳出身名門,在家中備受寵愛,但是她身上卻沒有小姐的嬌慣脾性,而她也以自己的才情吸引了當時以才華和狂傲著稱的錢鍾書。
後來楊絳跟隨錢鍾書去英國留學,她全權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錢鍾書,還能刻苦學習毫無怨言,這也是非一般女子所能通達的。
楊絳與錢鍾書回國之后剛好遭遇抗日戰爭,在那段流亡的艱苦歲月里,楊絳為了支撐起一個家,四處兼職,補貼家用。
即便是在那段艱苦的時光里,楊絳依舊沒有停止學習和創作,她和錢鍾書二人在工作和學習上亦師亦友的相互督促前進。
楊絳很優秀,但是為人卻很低調謙遜,她很喜歡英國詩人蘭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大概就是楊絳這種無為的哲學處事精神,讓她在後來的文革動亂時期也能堅強的走過。
但楊絳一家的命運并不順利,在《我們仨》中,楊絳一人照顧兩個生病的家人,三個人在三個地方的痛苦楊絳最清楚不過。
同時在《我們仨》中也可以看到他們一家三口相依相偎的溫馨場面,在那個三口之家中,楊絳先生可稱得上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楊絳在《我們仨》中這樣寫道: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由此可見楊絳一家的團結齊心,智慧冷靜。
在送別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后,楊絳先生仍然筆耕不輟,堅持創作,以恣意豁達的心態成為百歲的高齡老人。
楊絳先生生前將自己和丈夫所藏存的珍貴文物字畫悉數捐出,同時把自己多年以來的稿費捐給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
楊絳這一生,真正活出了一位偉大女性所擁有的人生智慧。
04
結語
諸如李清照、赫本和楊絳這樣的偉女子還有很多,她們雖為女子,卻果敢堅強,才德兼備,可稱為偉女子。
從不同時期的偉大女子身上學習如何成為新時代下的獨立自強的女性,也是每個女生該思考的問題。
愿所有女孩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做一個有才有學,有洞見,有視野,有胸襟的新時代女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