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極易引起讀者的誤解,很多人望文生義,把這兩句話解釋為天地冷酷無情,輕賤、蔑視萬物,就像對待草扎的狗一樣。圣人冷酷無情,輕賤、蔑視百姓,就像對待狗一樣。其實這里有很大的誤解。
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中,不少網絡小說的作者,會刻意的把這句話營造出一種天地就是藐視萬物的感覺,尤其是一些年級不大的學生們,就特別容易被這種營造出的感覺所吸引。好像有一種自己在與天對抗一般的心理上的認可,覺得小說的中的這種情節很酷。
那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首先要先認識一下這個「不仁」
何為不仁
「古有智者,名曰李耳,字聃,號老子。因其耳朵異常,得此別稱。其生年早于孔子二十載,卻共同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輝煌。世人皆知孔子,但老子亦然不容忽視。
他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被尊為道教鼻祖,是中國哲學思考的代表人物,作甚至被神話傳頌。他的哲學思想強調「道」,他認為「道生萬物」,即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由「道」生成。這一觀點解釋了世界萬物的本質和相互關系。
而「天地不仁」的仁,意味著天地對待萬物并無偏愛,任其自然發展。這種觀念實際上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提醒,統治者應尊重自然規律,讓民眾自由發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