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熱點新聞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老照片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創業職場
科技遊戲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生活常識
奇趣
装修
旅行風光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明星
影視新聞
趣味測試
養魚
大马新闻
健身達人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金庸故事
健康養生
歐洲王室
植物
搞笑故事
设计
酷車
歷史趣聞
獅城資訊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搞笑貼圖
毛孩
日本印象
手工DIY
全部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2023/11/05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他在這個監獄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里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里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于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在我看來,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并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據我看來,關于讀書的目的,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人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

如果他對自己說:「我非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我非讀索福客儷的作品不可,我非讀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這才能使我能夠成為有教育的人。」我敢說,那個人永遠不能成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讀罷,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并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

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山谷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丑陋。丑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

我有一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

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須,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

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里迸發出來。

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于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此人吃來是蜜糖,他人吃來是砒霜」。

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

所以,永遠記得,這世間上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注定的或陰陽注定的。

縱使某一本書,如《圣經》之類,是人人必讀的,讀這種書也一定應當在合適的時候。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杰作的程度時,那本杰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學《易》。」便是說,四十五歲時候尚不可讀《易經》。孔子在《論語》中的訓言的沖淡溫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讀者自己成熟的時候是不能欣賞的。

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

所以,一切好書重讀起來都可以獲得益處和新樂趣。

若你遇事煩躁,活得不快樂,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
2023/12/02
孔子四則說話之道,一生所悟,多年感懷,開悟無數人!
2023/12/02
《紅樓夢》:做人做事,務必懂這3個道理
2023/12/02
司馬懿:男人欲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九大厚黑智慧,少走彎路
2023/12/02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3種能力
2023/12/02
林徽因: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2023/12/02
張愛玲說過: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們終有藏著淚珠撒手的一天
2023/12/02
楊絳:苦過才是生活,熬過才是日子
2023/12/02
一代賢后劉娥: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結局
2023/12/02
讀懂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你就明白了孤獨、無常、命運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