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源于淺薄,低調基于見識。
莊子在《應帝王》里講過一個故事:嚙缺問于王倪,四問而四不知。
王倪是當世的智者,嚙缺是他的學生。
嚙缺想知道萬事萬物的標準和道理,問了王倪四個問題。
王倪卻答了四個不知道。
嚙缺很疑惑。
王倪解釋說:人睡在潮濕的地方會生病,但是泥鰍卻不會。人睡在樹上會不安穩了,但是猴子不會。
那到底哪個地方更適合休息呢?
人喜歡吃家畜的肉,麋鹿喜歡吃草,貓頭鷹喜歡吃老鼠。
那到底哪種食物更美味呢?
毛嬙與麗姬,是當世的美女,但是魚見了就潛入水底,鳥見了就飛向高處,麋鹿見了就頭也不回地走開。
那到底什麼是漂亮呢?
我答不上來,所以我說,我不知道。
所有已有的知識都有局限,明白自己無知,是一種大智慧。
嚙缺聽完之后大喜,跑去找蒲衣子,說自己領悟了無知的道理。
我們都說:知識就是力量。
但是在莊子的世界里,無知,才是更強大的智慧和力量。
01
對他人無知,是一種尊重。
莊子請朋友惠子一起在濠梁橋上游玩。
看到水里的魚兒悠閑地游來游去。
他對惠子說:你看這魚兒,多快樂啊。
惠子說:你怎麼知道他們快樂呢?你又不是魚。
莊子馬上反問: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它快樂呢,你又不是我。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就出自于此。
我們不是魚,所以不知道魚的快樂。
我們也不是他人,所以也不能了解別人的喜好和想法。
莊子講過一個「魯侯養鳥」的故事:
有鳥從海上飛來,棲息在魯國的城郊。
魯侯發現之后,立馬派人捉來,養在宮里,好生招待。
魯侯本人酷愛音樂,又喜歡吃美食。
于是每天都有樂師奉命為鳥奏樂,又有仆從喂它山珍海味。
鳥兒被樂聲震得惶恐不安、不敢進食,沒幾日便死了。
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周國平說: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你自己喜歡的,未必是別人喜歡的。
默認自己對他人的世界無知,不強加自己的意見,才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
沈從文和翻譯家王際真是很好的朋友。
倆人都熱愛文學,經常一起寫作、聊天。
後來,王際真要去美國深造。
當時國內大學老師緊缺,有人找到沈從文,希望他勸勸王際真留下。
沈從文卻表示,自己不干涉王際真的選擇。
到了40年代,國內局勢動蕩,很多人希望沈從文出國。
有人找到王際真,希望他勸勸沈從文。
王際真卻只寫了一封普通的問候信,對此事只字未提。
這種互不干涉的相處模式,使得兩人保持了終身的友誼。
君子和而不同。
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哪怕穿上別人的鞋子,我們也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別人,
不要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別人決策。
不多言,不越界,不干涉。
為彼此留足空間,才能彼此尊重,久處不厭。
02
知道自己無知,是一種智慧。
《莊子》中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楚國有一個屠夫叫屠羊說,在楚昭王逃亡的時候,他幫楚昭王解決了很多問題。
後來楚昭王復國,要給他一個大官。
屠羊說堅辭不受,表示自己只想守著自己的羊肉攤。
楚昭王不理解,當官不比當屠夫有地位得多。
屠羊說卻說:自己沒有什麼才學,對政事一無所知,一旦當了官,無論才德,都無法匹配,還不如經營自己的羊肉攤來得舒服。
很多時候,承認自己無知,是一種謙卑。
知道自己無知,是一種智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