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出于當時時代的被動,不如說是他以慧眼發現,并利用了這一時代的特色,創作出了眾多同時富有「雙性」魅力的可愛人物。
1.「女扮男裝」是戲劇反諷的需要在莎士比亞的早期創作中,喜劇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要打造喜劇效果,最重要的是利用人們在認知上的反差,制造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而「女扮男裝」的情節,可以在喜劇中輕易達到編劇想要的「笑果」。用最為簡單通俗的話語來解釋這個戲劇概念,那就是:一個人想盡辦法希望走到A,結果因為他的努力,讓自己走到A的反面。
比如《十二夜》中薇奧拉受公爵所托,去向奧利維亞提親,沒想到后者把她當成了男性,并且還愛上了她。對于奧利維亞來說,這就是一個「反諷」。因為奧利維亞并不知道女主角的真實性別,而觀眾們是知道的(莎士比亞在前面通過劇情交待了),所以奧利維亞越是努力想要嬴得薇奧拉的愛情,觀眾們就越是想發笑。這是莎士比亞最為擅長的喜劇技巧,因此他也一直反復使用。
2.莎士比亞反諷頻繁出現的意義莎士比亞出生于一個富有商人的家庭,但是事實上他的經歷卻是十分坎坷,他當過皮匠,也當過肉店學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接近的都是社會最下層的人物,其中不乏地位低下的婦女。
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說:「一個活生生的女人的意愿,卻被過世的父親的遺囑所限。」又在《皆大歡喜》中借角色說:「你難道不知道我是一個女人嗎?我心里想什麼,就會說出來。」莎士比亞借劇中人表達出對世事的不滿,他認為男女的愛情是平等的,愛情就應該張狂,女性們也應該被允許像男人一樣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人。
不過,莎士比亞如果直接編排一個女性,堂而皇之地走到馬路上來,說一番如此的宣言,就會讓戲劇失去其特有的「真實性」。唯有讓她們穿上男裝,再走過一條又一條的街道,來到一座一又一座的華麗大莊園,大膽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狂熱愛情故事,才能讓觀眾得到心靈的共鳴。只有當觀眾們習慣并接受這樣的女性存在之后,莎士比亞對女性的偉大同情,才會有更加廣闊的市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1.莎士比亞出身的疑惑莎士比亞向別人介紹,自己出生在英國中部一個富裕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做著羊毛、皮革生意,還一度被選為了當地的鎮長。如果是這樣,莎士比亞的出身應該算是很不錯的。但是,他後來的經歷,卻讓人對他的說法產生了一些懷疑。在他家鄉的一個傳言中,曾提到他少年時代,到一個名叫托馬斯的財主的牧場上去偷獵,最后因此逃到倫敦去避難。之后,他又在劇院當過馬夫、雜役。這些工作看起來都不像是富裕、體面的人會干的工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