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威尼斯商人》中女主角鮑西亞,再比如《十二夜》女主角薇奧拉,她們改裝的情節都和主線情節完美合一。過分強調這種情節的莎士比亞,不僅僅是在讓「男人扮演女人」,事實上造成了讓「男性扮演的女性,再去扮演男性」的特殊文化現象,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特別喜歡在「性別沖突」上作文章。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莎士比亞的文學劇本中,本身存在很多俚俗的段子,這些并不適合由真正的女性來演出。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俚俗的段子表面看似低俗,但是背后其實大有深意。因為這些段子一旦采用女性角色來表演,觀眾們在直觀地看到女性的外在時,可能會「想入非非」而放棄了深層的思考。但是,當他采用男性角色時,大家就會在哄堂一笑之后,靜下來琢磨故事底層的邏輯。
莎士比亞筆下的女性中,有許多正面的形象,像《十二夜》的薇奧拉一樣,在海難之后,頑強地站了起來,像男人一樣去奮斗,去為公爵效力,她的智慧與勇敢,完全不亞于英雄故事中的男一號。因此,與其說莎士比亞熱衷于「女扮男裝」是出于當時時代的被動,不如說是他以慧眼發現,并利用了這一時代的特色,創作出了眾多同時富有「雙性」魅力的可愛人物。
1.「女扮男裝」是戲劇反諷的需要在莎士比亞的早期創作中,喜劇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要打造喜劇效果,最重要的是利用人們在認知上的反差,制造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而「女扮男裝」的情節,可以在喜劇中輕易達到編劇想要的「笑果」。用最為簡單通俗的話語來解釋這個戲劇概念,那就是:一個人想盡辦法希望走到A,結果因為他的努力,讓自己走到A的反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