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語錄
情感百態
創業職場
老年生活
奇聞趣事
動物社
俄羅斯新聞
古裝資訊
熱點新聞
老照片
字母圈
國畫
體育競技
科技遊戲
旅行風光
綜合推薦
佛緣佛語
生活常識
装修
歌曲明星
美妝時尚
星座课堂
軍事
奇趣
趣味測試
健康養生
育兒分享
養魚
大马新闻
健身達人
明星
影視新聞
金庸故事
歷史趣聞
歐洲王室
娛樂明星
植物
搞笑故事
美食菜譜
萌寵樂園
历史故事
國際新聞
獅城資訊
毛孩
插畫趣聞
生活小妙招
動漫影音
设计
酷車
搞笑貼圖
日本印象
手工DIY
全部
    
讀懂朱自清的《背影》,才知道與父母和解,是一生的修行
2023/11/02

前段時間,董宇輝在直播間里,罕見地談到了自己的父親:

「考上大學那會,我爸送我去學校。

他扛著大袋子,里頭裝著被子和褥子。

送到校門口那會,他三步一回頭、五步一回頭地告別,直到消失在人群中。

看著我爸,我一扭頭,就忍不住了。

小時候讀不懂朱自清的《背影》,長大后才懂。

一番真情剖白,戳中了很多網友淚點。

很多人都在評論區里留言,說自己也是在長大后的某個瞬間,讀懂了父母的不易。

作為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塑造了一個非常經典的父親形象。

他歷經滄桑,在被單位「開除」后,還要為養家糊口,四處奔波;

他思想老舊,因為不會說漂亮話,所以被兒子嫌棄「迂」;

但他也很愛兒子,那個艱難地翻過月台、又艱難地爬下來的背影,近百年來,不知觸動過多少人的內心。

季羨林曾說:

《背影》表現了三綱之一中父子這一綱的真精神。

在朱自清先生逝世74周年之際,我想和你再聊聊《背影》。

聊聊文章背后的斗爭與和解、靠近與逃離,聊聊這段讓無數中國式家庭照見自己的、擰巴又溫暖的父子情。

觀念不同,是親子矛盾的根源很多人都不知道,《背影》里的故事,朱自清足足推遲了8年,才寫下來。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此之前,朱自清和父親朱鴻均,一直有著不小的矛盾。

關于這點,朱自清在文章開頭,也有所提及: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我從北京到徐州……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彼時,朱家家道中落。

而造成這一切的源頭,正在于朱鴻均。

那是在1917年,朱鴻均不顧兒子朱自清反對,偷偷納了一名姨太太。

這事被另一房姨太太知道后,鬧得滿城風雨,連朱鴻均曾經挪用公款的事,都被抖了出來。

很快,朱鴻均就被單位革職了。

知道了朱鴻均的所作所為,朱家祖母氣不打一處來,沒多久,就含恨而終。

朱自清對父親的不滿,也就此埋下了種子。

3年后,朱自清大學畢業,來到揚州任教。

剛開始,他總會拿出一半的薪水,給父親養老。

沒想到朱鴻均并不滿足,他利用和校長的私交,把朱自清的薪水都拿走了。

這讓朱自清氣憤不已:自己本就有妻子兒女要養活,沒有薪水,日子還怎麼過?

為此,朱自清沒少和父親談判,希望他不要拿自己的錢。

可在朱鴻均看來,「父為子綱」,兒子把錢給父親,是天經地義的事。

幾次溝通無果,朱自清憤而離開了故地,也斷了和父親的聯系。

這也是《背影》里,朱自清說自己兩年沒見父親的原因。

觀念不同的父子倆,就這麼因為金錢問題分道揚鑣,讓人唏噓不已。

作為看客,我無意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判孰是孰非。

畢竟,在那個新舊觀念激烈撞擊的年代,朱鴻均和朱自清,都是時代造就下,千萬父子的縮影。

父親信奉的「父為子綱」,在兒子看來,是舊社會的糟粕;

但兒子追求的「家庭民主」、「平等自由」,在父親看來,又何嘗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觀念不同,是造成代溝的根源。

就像《悲慘世界》里說的:

「孩子和父母,如同樹木分叉,雖不離同一個樹干,卻越長相距越遠。」

或許,對于每一個父母子女來說,在人生的某個岔路口上漸行漸遠,是時代更迭的必然,也是親子關系的宿命。

父母的求和,往往不動聲色1925年,朱自清繼續北上,來到清華大學任教。

可他剛到清華不久,就收到了父親的一封信。

信里只有寥寥幾行字,大意是:

「我身體平安,只有肩膀痛得厲害,無論拿筷子還是拿筆,都很不方便,估計我離死期不遠了。」

看完父親的話,朱自清心中一顫。

他很快猜到了父親在文字背后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在自己臨終前,回家去看看。

將死之人的請求,往往最令人心酸。

朱自清這才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回老家了。

想起父親往日對自己的好,朱自清不禁淚滿眼眶。

他的思緒飄回剛上大學那天,父親為自己送行。

其實父親本可以不送他的,因為彼時父親正忙著找工作,還因為偷娶小妾的事,和朱自清鬧過不愉快。

可臨出發前,父親還是不放心,打算親自送兒子一程。

無論朱自清怎麼勸他,他都堅持著擺擺手說:「不要緊。」

于是,父子倆便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一起去了車站。

一路上,父親既要照看行李,又和腳夫講價錢。

可朱自清卻嫌父親說話不漂亮,總想著插嘴。

看到父親囑托茶房好好照應自己,朱自清心里還嘀咕:

「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

少年的心氣兒,一覽無余。

或許每個初出茅廬的孩子,都有過和少年朱自清一樣的時刻吧。

嫌棄父母的笨拙,嘲笑他們的土氣,覺得他們沒事總愛瞎操心。

我們太過著急地,想向世界證明自己,卻忘了琢磨,父母每個舉動后的良苦用心。

作家劉娜曾說:

「渴望擺脫父親限制和窠臼的孩子,總想竭力證明與父親的不同。

到頭來卻發現,走再遠的路,也無法逃出父親的注目。」

父親替孩子打點好生活的瑣碎,是為了保護孩子,少為雞毛蒜皮的事磨平了棱角;

父親不顧與孩子的嫌隙,放低姿態、表達關心,是他們想跨過代溝,離孩子更近一點。

年少不知嚴父意,長大才懂情深重。

原來,那些浸潤細枝末節中的柔軟,都是父母最深沉的愛。

讀懂父母的時候,我們就長大了

《背影》的高光時刻,莫過于父親替朱自清買橘子的橋段。

老邁的父親,吃力地攀上柵欄、翻過月台,小心翼翼地把買到的橘子,抱在懷里。

看著父親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或許在這時候,他才真正感受到,父親在艱難的生活里,輾轉騰挪的真相。

在朱自清印象中,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而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是盡自己所能,供他們上最好的私塾,請最好的老師。

可隨著家境的衰落,父親的晚景,也「逐漸頹唐」。

即使如此,他仍想著為兒子做點什麼,盡盡心意。

如此舐犢情深,讓人心酸又感動。

看過一句話:「有人一生都在原地等你,你可以不費力氣地從他身上獲取愛,這些人,就是父母。」

無論年歲如何變遷,父母給過的溫暖,總能滋養我們漫長的余生。

自車站一別后,朱自清上學、畢業、工作。

因為和父親的矛盾越來越大,朱自清工作的地方,也離家鄉越來越遠。

可當他自己有了兒女,才發現,自己在教育孩子時,也同樣手足無措。

兒子兩歲半的樣子,朱自清被他的哭聲吵得心煩意亂,把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頓」;

女兒才過了周歲,因為老纏著母親的緣故,朱自清也把她緊緊地按在墻角,把孩子嚇到生了幾天的病。

朱自清曾自責,自己「是一個不成材的父親」。

少年的棱角,漸漸被生活的柴米油鹽,磨得粗鈍。

直到把父母走過的路重走一遍,他才真正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所以,在收到父親那封告病的信后,朱自清百感交集,寫下了《背影》。

家鄉的老父,逐字逐句看完這篇文章,也涕淚縱橫。

有人說,幾代人的輪回,如同一根隱藏的線,草灰蛇線,伏脈千里。

我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帶著父母曾經的樣子。

那些和父母的齟齬與傷害,嫌棄和逃離,在一去經年的某個瞬間想起,突然就多了一份理解,一份觸動。

這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

很多觀念的分歧,也是時代烙印的暗傷。

學會原諒父母的不完美,其實也是在原諒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就像《原生家庭》說的:

「當你真正地放棄斗爭時,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會順利起來。」

子女最大的成熟,就是在讀懂父母后,與他們的平凡,達成和解。

《背影》完成后,朱自清與父親的關系,逐漸破冰。

朱鴻鈞晚年還曾寫信給朱自清,讓他努力工作,不要太牽掛老家。

而朱自清對兒女的態度,也有所緩和。

他不再要求孩子成為所謂的「乖孩子」,也不會用自己的經驗,去指導兒女的人生。

在一篇文章里,他寫道:

「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說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是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霉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

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

言語之中,已是洞明后的釋然。

羅大佑曾經在歌中唱道:

我的家庭,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後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或許,只有當我們見過更廣闊的天地,擁有更強大的能量,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父母的過去,原諒他們的局限。

其實,父母和子女之間,所有的沖突與和解,都是因為愛。

只愿回過頭來,我們還有時間,去讀懂他們蒼老的背影,讀懂他們沉默的牽掛;

也愿漫漫余生,我們能帶著父母給予的溫暖和力量,珍惜有家、有愛的每一天。

10件有損「陰德」的事,盡量不要去做!
2023/12/06
有些人和事,你越是接納不了,就越能升華你的生命!
2023/12/05
剛進入職場大家都差不多,為什麼差距越來越大?
2023/12/05
遇到人生低谷時,讀讀蘇軾這6句話,激勵了無數人
2023/12/05
太上老君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看懂這句話的人有福了!
2023/12/05
稻盛和夫: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跟別人講道理
2023/12/04
「天命之人,貴人相助」:福緣深厚之人,都有這樣的特征
2023/12/04
「積善之家,必有大福」: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種善因得善果
2023/12/04
「人有惡相,不可相交」:遇到這三類人,不要妄想感化他們
2023/12/04
「天命之人,大福之相」:真正被老天眷顧的人,都有這四個特征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