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聊到《莊子》里顏闔向蘧伯玉請教如何教導太子的故事,因為太子不但脾氣暴躁,而且喜怒無常,如果不對他嚴加管教,長大后很有可能危害天下百姓,但如果加以管教,太子又可能一怒之下殺掉顏闔,所以顏闔很糾結,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太子。
蘧伯玉給出了幾點建議,并強調了教育的順序,首先是老師、應該以身作則做出應有的示范,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太子;第二是「形莫若就」,消除彼此間的距離,讓他產生認同感;第三是「心莫若和」,保持內心的和順。多給太子一些耐心與包容。
那麼蘧伯玉所說的這三點,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咱們現在的父母很多自身都沒有做好,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往往一上來就批評、一開口就說教、動不動就責罰,并且急于在孩子面前立父母的權威,試圖用種種嚴厲的手段強制改變孩子,往往會事與愿違,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有的甚至還會導致孩子的叛逆。
莊子在《人間世》這一章節中說:對孩子的教育要「就不欲入,和不欲出」,這句話是放在「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后面。意思就是講,如果你做好了自身的示范,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并且能夠心平氣和地跟孩子交流,那麼接下來就是「就不欲入」。
在表面上,你要適當地將就孩子,順著他的性格和想法,但是,你又不能讓他太過于任性,要把握一個尺度,并善于在一個恰當的時候及時糾正他,那麼糾正的方法,就是「和不欲出」!
教育孩子,還是要用親和的姿態來引導,但又不能讓他覺得你的心平氣和是為了改變他教育他,否則他又會心生抵觸。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轉載必須獲得許可,未經允許請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