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人生之始,也是貫穿于人生始終之道,為孝者方可顯其道矣,守其禮儀,揚其德行,成其功業。
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孔子說:「人的軀體四肢、須發皮膚,都是父母賜予的,不敢損毀傷害,這是孝的起始。人生在世修養自身,遵循道義,揚名于后世,從而彰顯父母的名聲,這是孝的最終目標。」
我們總是忽略一些人生看似粗淺,但實則深邃的道理,比如說孝順。
對于很多人來說,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中成長,而且總是以未開心智的粗淺狀態去活著,所以我們不太能夠在主觀意識上具有清醒正確的盡孝之心。
比如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對父母的印象通常是父母給予自己的壓力,父母的嘮叨讓自己心煩,所以有一些人就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人生的孝道。
他們所行使的狀態也不是在主觀層面的忘記孝道,而是有意無意之間忽略孝心對人生產生的作用,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會在年少輕狂的時候可以對父母隨意發脾氣,成年之后也可以為了陪朋友喝酒聊天,然后將父母丟在一個除夕的夜晚,并且也感受不到這種對父母的輕薄是違背孝道的,更察覺不到這樣的問題在生命中存在著多麼大的錯誤。
但是其實從生命實相上來說,孝道首先是我們對父母最起碼應該保持的尊敬。ADVERTISEMENT
如孔子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雖說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由的靈魂,但是我們的身體發膚還是借父母之身存在于這世間的,所以對于這樣一個能給予我們肉體的角色來說,我們該給予十足的尊敬和厚愛。哪怕父母是有缺點的,哪怕我們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年齡上的代溝和某些方面的隔閡,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忽略和輕賤他們的理由。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其二也是更深層次的,一個人對父母保持尊敬的時候,他才能把對父母的敬轉換為向他人的敬,能敬人者才能敬天,敬天者才能成事,這樣的人生才是守禮,在守禮的同時也是奉行了天地之道,并在此基礎上成就自身功業。
只有讓自己的仁德之心符合天命之規律,從而才能在這世間創造出人生所祈求的狀態。
在這一點上,很多人在生活中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這樣的,就是他們從來不能夠清醒地去看到自己需要做什麼,在他們的世界里,他能看到的就是自己所期望的名位以及想要追求的生活重心和狀態。
比如說總把父母拋在腦后,總把父母對自己的愛淡忘一旁,然后去追尋一些自己以為的狂歡和關于生活淺薄樂趣,也缺少了最起碼的敬畏之心,這樣淺薄愚癡的狀態,其實也是缺乏德行的一種態度,以這樣態度去面對人生,那麼他就不太可能會創造一個好的結果。
哪怕這樣的人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績,獲得了一些小小的名利,但是這個小小的名利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且是非常短暫的,因為所有盛大的東西都需要深厚的德行來支撐,缺乏了這個德行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曾子說過一句話:「孝慈者,百行之先莫過于孝。孝至于天,則風雨順時;孝至于地,則萬物化盛;孝至于人,則眾福來臻。」
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慈愛幼小,各種行為中沒有比孝敬更重要的了。孝敬的行為達到了上天,就會風調雨順;孝敬的行為達到了大地,萬物就會繁榮興盛;孝敬的行為達到了人的身上,各種福澤都會到來。」
說孝是一種行為,不如說孝是一種德行的代表,它代表的是一個人內心的虔敬之心。
敬畏的是天地,敬畏的是人性,能奉行此種德行的人,必然能體現出孝,所以孝達上天的時候就會風調雨順,孝達大地,萬物會發新,而孝達人自身的時候,自身的福澤都會到來,就是因為能通達真孝狀態之后,他自身的德行必然是豐盈通透的。
所以說孝道看似是一個很容易實行且淺顯的道理,但其實是我們應該融化在內心,并謹守奉行的人生重要準則。
所以我們在文章開篇的時候就說孝之道是「顯其道矣,守其禮儀,揚其德行,成其功業」的人生法則,這不是一種夸張,這是真實闡述孝存在于人生的作用。
最后我們要強調的,是一些人在生命中關于孝所呈現的錯誤理解及狀態。
孝順永遠不能是存在于表象的形式,它一定是深藏于內心的德行,因為德行融化于內心,有內心深處的赤誠力量,才能感化天地,所以孝道一定是深藏于內心,不刻意顯山露水的一種心念狀態。
在此基礎上,那些拿孝順當工具的偽善之人就可以稍加收斂了,因為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孝,反而在不孝的基礎上加了虛偽的罪過,這不是其心可誅嗎?
其次,偽孝不可取,愚孝更不可取。
有人自以為行孝,但是無論父母對錯與否,皆是過度順從與偏向父母,甚至不分青紅皂白,沒有是非公理,這樣的孝順自然也是一種心念的偏頗,人生需要德行去支撐,但是沒有智慧的德行反而是一種愚蠢。
所以人生需要有孝心德行,但更要有智慧承載其德行,只有存在這樣的德行,才能為人生發揮出更重要的功效,若是糊涂為孝,那麼孝之心才有幾分重量呢?
所以說帶著清靜智慧的心去通達天地至理之德行,依此德行去盡孝心,行孝事,人生于此孝道,便是一生安身立命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