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木心給一群年輕人上文學課,他直接表白狄更斯:
我喜歡他,在他的書中,仁慈的心靈,柔和的感情,源源流出。
狄更斯是誰?
他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給世界文學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雙城記》出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雖說時移世易,但小說魅力不減。
狄更斯在書中宣揚人性之愛,他告訴我們,恨只會摧毀我們的生活,而不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只有愛,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好。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
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
這個世界,一直都是美好和糟糕并存,智慧和蒙昧共生,愛與恨同在,有人活在愛里,越活越美好,有人活在怨恨里,無端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就算坐在家中,也會禍從天降,意外和明天的幸福,有人等來的是今天的災難。
馬奈特醫生心地善良,誠實正直,這本是一個良好的品質,可奇怪的是,他卻是因為自己這良好的品質遭禍。
那天,馬奈特醫生前往一個貴族家里出診,卻意外目睹了侯爵兄弟犯下的一樁慘案,強搶民女,草菅人命。
侯爵威脅醫生,讓他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守口如瓶,但正直的醫生不能坐視不理,打算揭露此種罪行,他知道這麼做很危險,但良心還是要求他必須這樣做。
醫生給宮廷里的大臣寫了信,反映自己所見到的不公之事。
無奈侯爵兄弟手眼通天,半路攔截了醫生的控告,為絕后患,他們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馬奈特醫生送進監獄。
這一關,就是十八年,不見天日。
十八年的時光,牢底都坐穿了,醫生也從青年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
苦難和折磨,讓他仿佛變了一個人,他變得遲鈍,變得麻木,變得失去希望,他成了行尸走肉,時時刻刻都像受驚嚇的鵪鶉。
狄更斯說:
你,不要擠,世界這麼大,它容納得了我,也容納得了你。
確實,這世界容納得了好人,也容納得了壞人,容納著善,也容納著惡,容納了愛,同時也容納了恨。
愛與善讓這個世界閃閃發光,而恨與惡卻讓這世界凄凄慘慘。
然而這世間,愛與善不多,恨與惡卻不少。
醫生被迫害進了監獄,從此杳無音訊,仿佛從世間消失了,一個美好的家庭因此支離破碎,兩年后妻子也病逝了,只有年幼的女兒露西尚存于世,成為孤女,被台爾森銀行的洛瑞送去英國。
馬奈特在監獄里,好像被世界拋棄了,自己的消息無法傳遞出去,家人的消息也無法傳進來。
十幾年后,醫生受盡了折磨,幾乎喪失了希望。
他變得瘋瘋癲癲,甚至都不記得自己是怎麼被帶出監獄的,此后做了一名鞋匠,日復一日做鞋子,就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戰戰兢兢地活在痛苦的記憶中。
就在醫生麻木地做著鞋子時,台爾森銀行的洛瑞找到醫生的女兒露西,他告訴露西,馬奈特醫生還活著露西快十八歲了,她的年齡幾乎和醫生坐牢的時間一樣,她一直以為父親早已去世,得知父親還活著,她嚇了一跳。
得知父親這些年的悲慘遭遇使得他變得不成人樣時,她只想快點找到那可憐的父親,帶他離開法國,細心照顧他,讓他享幾天福。
然而,真正見到父親的那一刻,她的心還是痛了起來,那是一副怎樣的畫面啊,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背朝著門,臉對著窗,躬著腰,忙著做鞋。
那簡直不像一個人,而像一個機器,僵硬,麻木,呆板,而這,都是因為他此前曾被長期幽禁,飲食粗劣。
但讓人感覺最悲哀的,不是他肉體的衰弱,而是他似乎連話也說不利索了,他的聲音已經喪失了人類聲音的活力和生氣,像一度嬌艷的色彩消退成一點淡淡的漬痕。
這聲音,就是一個絕望無助的人的聲音,給人的不僅是心酸,更是無盡的悲哀。
他對周圍的一切,已經不再有興趣,他只是做鞋,那是他唯一的寄托,他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只記得在牢里的代號——北樓一百零五號。
他習慣了忍受一切,習慣了在忍受中活著。
他對這個世界,沒有了愛,沒有了期待,所以這世界對于他來說,是什麼樣子已經無關緊要的。
任何沒有愛的人生,就是一片荒漠。
露西走到父親身邊,一伸手就能碰到他。
而那個可憐的父親,只顧埋頭干活,絲毫不在意是什麼人在注視著他,他沒有說一句話,沒有一點聲音。
等到他需要換工具的時候,他才發現身邊有個女孩,他才發問,你是誰?
此時,露西早已淚流滿面,醫生嚇得后退,可她伸出一只手,放在他的胳膊上,他異常激動地一驚,全身震顫,他凝視著她。
可是他很快就重新埋頭干活,看露西把手放到他的肩上,看著她垂下的金色的頭髮,他顫顫巍巍地從胸前拿出一個破布包,里面放著少許頭髮。
那是他十幾年前被抓進監獄前,妻子曾深深將頭靠在他的肩上,被關進監獄后,他在袖子上發現了這幾根頭髮,從那以后,那些頭髮,就成了他靈魂的寄托。
而此時,他在露西身上看到了同樣的頭髮,他抱住露西,緊緊地抱了一會兒,才意識到,露西太年輕了,不可能是那個曾靠在他肩上的女人。
父女兩人的相認,就建立在這樣一種心酸的場景上,他倒在她的懷里,臉埋在她的胸膛,好長一段時間,誰都沒有出聲,只有這個可憐人的胸膛在急劇起伏。
她們就這樣靜靜地依偎著,享受著這親人相逢的喜悅。
同時,她也請求洛瑞先生,盡快安排他們離開這里,這里給他留下的記憶,過于恐怖,她要帶他離開。
馬奈特醫生對這個世界,長期以來習慣了服從強制的命令,他變得如同機器一樣,聽令行事,但露西的出現,讓他有所改變,每次聽到她的聲音,他的臉上就顯得有點高興,每次她要說話,他就扭頭看過去。
他抗拒其他人,但女人挽著他的胳膊,他爽快地答應了。
臨走的時候,他還凄凄切切地要帶著他的制鞋工具和未做完的鞋子,帶著一切坐上馬車,回到了英國。
在女兒的照顧下,在愛的溫暖下,馬奈特醫生漸漸恢復健康,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里。
狄更斯說:
世上所有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悲傷,他們大多數都有著委屈。
然而,一味的悲傷和委屈,并不能改變生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糟糕。
在這個世界,真正能讓我們活得更好的,唯有愛與希望。
時光匆匆,幾年一晃而逝,露西也成了一個二十出頭的美麗姑娘。
年輕有為的達內很快就被露西吸引,兩人郎才女貌,金童玉女,很是般配。
達內和露西陷入愛河,正享受著甜蜜的愛情,可是馬奈特醫生發現,那個溫文爾雅的年輕人,是曾經將自己送進監獄的侯爵的后人。
這一發現,讓他痛苦極了,他的瘋病幾乎都要犯了,他回想起自己曾遭受過的苦難,這讓他恨,但想到女兒,他又不得不為她的幸福考慮。
達內跟其他殘暴無情的貴族不一樣,他善良,為了反抗父輩所持的貴族信念,他甚至離家出走,從未傷害過任何人。
最關鍵的是,醫生看得出來,女兒是真的愛達內,他也看得出來,達內對露西,是真心的。
醫生受了那麼多苦,他當然可以繼續恨,在牢里時,他甚至寫了控訴信,將自己的遭遇全都記了下來,那時候,他得不到親人的消息,他的親人也不知他是死是活,他覺得自己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這個世界平白無故讓他受了那麼多苦,遭了那麼多災,他恨。
可是,恨又能怎麼樣呢?能改變過去嗎?能讓自己活得更好嗎?
不,不能。
恨改變不了過去,還會毀了現在的幸福。
如果他繼續怨恨達內,想要復仇,那麼女兒的幸福就被他毀了,是女兒將他從黑暗中拯救出來,是愛讓他重活一次。
所以,他決定放下自己的仇恨,接受達內。
他的放下,讓女兒獲得了幸福,也讓自己得到了救贖。
面對世界的不公,我們當然可以恨,可以讓仇恨占據我們,掏空我們的生命,我們也許能讓仇人飲恨,也許能夠讓仇人活得比我們更慘,可這終究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但就像《簡愛》里說的:
生命太短暫了,不應該用來記恨。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錯誤,但我們很快會死去。我們的罪過將會隨我們的身體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這就是我從來不想報復,從來不認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靜地生活,等待末日的降臨。
深以為然。
狄更斯說:
善良的人會把生活里的黑暗變成光明。
馬奈特醫生放棄仇恨,成全了女兒和達內的婚姻,驅散了心里的陰影,自己也獲得了解脫。
這樣的美滿的生活,持續了幾年,露西也有了可愛的孩子。
可遠方卻傳來一種不詳的回聲,大革命爆發后,曾經被貴族欺壓的平民試圖將所有貴族繩之以法,他們不分青紅皂白,覺得所有貴族,都不是好東西。
所以,即便是達內這樣從不欺壓百姓,甚至還力所能及地幫助百姓的貴族,也受到了牽連。
其實達內和露西遠在國外,本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管家向達內求救,達內不愿管家代自己受罪,就自行回國,想澄清一切,可是卻被關押起來,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是貴族,根不正苗不紅。
達內被關進監獄后,醫生四處奔走,利用自己的身份,救出了達內。
一個活在愛里的人,會越活越軟,而活在仇恨里的人,會越活越心腸越硬,因為仇恨是冷的,是堅硬的。
恨一個人,有時候不光會摧毀你所恨的人,更是會摧毀你自己。
因為人這一生,實在太短暫了,你花時間去怨恨別人,就等于縮短了幸福的時間。
仔細想想,讓我們生活變得美好的,從來不是仇恨,不是怨恨,而是我們真正去愛的時候,我們人生里那些最幸福的時光,都是由愛組成的。
醫生救出了達內,可更深黑暗卻籠罩下來了。
醫生曾在監獄里含血寫下的控訴信,被一個一心只想復仇的女人拿到了,她不顧醫生曾對他的恩情,一定要置達內于死地。
這個女人一心只想復仇,在仇恨的操控下,她殘暴地對待貴族,對貴族毫無憐憫,她的殘暴,絲毫不下于曾經的貴族階層施加在她身上的苦難。
信的內容被公之于眾,所有人都義憤填膺,但他們忘了,犯下罪行的,并不是達內,而是達內的父輩。
相反,這些義憤填膺的人之中,還有人接受過達內的恩惠,但復仇就是復仇,貴族就沒有一個好東西,這是他們的信念。
任憑醫生如何哀求,沒有人聽他的,醫生所受的苦,成了這些人復仇的借口和理由。
他們要殺了達內,所有人都束手無策,露西以淚洗面。
這個時候,卡頓出現了。
卡頓是達內的朋友,也深深愛著露西,為了露西,他決定替達內去死。
但卡頓的計劃,沒有人知道,他利用一些計謀,找到監獄看守的把柄,威脅看守為他做事,他走進監獄,將達內打暈,秘密送出監獄,然后連夜出國。
達內得救了,卡頓為愛而死。
「我現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過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將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過最安寧、最最安寧的休息。」
狄更斯說:
愛比恨要有力得多。
愛如同一盞燈,照亮的不僅僅自己,還有他人。
恨是人心的黑暗,黑暗的只是自己,并且讓人害怕。
這世間愛恨交織,有愛有恨。
狄更斯說:
愛總能戰勝恨,惡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
古往今來,人類犯下的惡數不勝數,但這些事情最后都會被愛戰勝,煙消云散,給人們留下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教訓。
在小說《咆哮山莊》中,希斯克利夫一輩子都活在怨恨之中,他為了復仇,變得暴躁殘忍,連自己的兒子都被他當成復仇的工具,但當他大仇得報,完全毀了另外兩個家庭,帶給他的快感一瞬即逝,剩下的就是無盡的空虛。
他這才發現,他一生最快樂的日子,不是復仇帶來的,而是心愛的人帶來的,仇恨掏空了他,卻沒有給他滿足。他人生最美好的部分,就是那些充滿愛與被愛的時光。
當你恨一個人,其實只是在懲罰自己,因為你其實是在為一個本來無關緊要的人,浪費了自己有限的生命。
人生是有限的,用來恨的時間越多,用來愛的時間就越少。
而真正讓我們活得更好的,是那些充滿愛的時光。
人生在世,會遇見很多人,會有許多緣分,有些是善緣,有些是惡緣,有些人是來渡你的,有些人是來傷你的,有些人讓我們愛,有些人讓我們恨。
這些都由不得我們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是去愛還是去恨,選擇去愛,我們會看見光,會變成光,選擇去恨,我們會看見黑暗,甚至化身黑暗。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愛與被愛,愛讓我們活得有力量,被愛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