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一個集才華與容貌于一身的男人。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也算是風云人物的存在。他才華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為其寫的挽聯中可以體現,蔡元培先生寫道: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如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所以要談論徐志摩的文學才華造詣,自知才學疏淺還沒資格評論。就淺談一下徐志摩一生的情感糾葛的故事吧。
談徐志摩感情生涯之前,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出身,以及作為民國失婚第一人的「先進思想」是如何來的。清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也就是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寧硤石。即今天的嘉興市海寧市硤石街道。而徐志摩為什麼能有如此成就,以及當時前沿的思想,一方面和他自身勤奮好學天賦異稟有關;另一方面和他的家庭出身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們都知道當時徐志摩出生的年代,正處于清末民初的動蕩年代,軍閥混戰普通百姓過的苦不堪言,更別說能有出國留學的機會。
徐志摩祖上歷代經商,可以說家業雄厚。而他父親徐申如繼承祖業后,沒有胡吃海喝揮霍家業。反而是勤勉刻己成為清末民初的有名的實業家,先后創辦徐裕豐醬園、裕通錢莊、綢布莊等。在當時,是硤石遠近聞名的首富。而徐志摩恰好又是徐家的長孫獨子,所以從小過著讓人羨慕的優越生活。也給他求學之路,提供了非常雄厚的資金支持。
張幼儀接著1908年,徐志摩開始了他的求學之路。在這期間他吸收到了很多新思想,這也是他為什麼成為了民國「失婚第一人。直到1915年,徐志摩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張幼儀。這是一場符合當時大環境的婚姻,由家庭包辦。深受新思想影響的徐志摩,對這場父母包辦的婚姻非常排斥。在看到張幼儀照片時,他也是滿臉嫌棄,甚至稱張幼儀為鄉下的「土bao子」。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擰過父母,于是在1915年10月,徐志摩和張幼儀成婚。
張幼儀,1990年出生于上海寶山,是巨富張潤之的女兒。而張幼儀在嫁給徐志摩之前,曾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讀過兩年書,但是由于父母包辦婚姻,沒有畢業的她就輟學嫁給了徐志摩。所以無論是從家庭門第,還是知識層面來講,徐志摩那番鄉下「土bao子」的言論,也確實有些過分了。
兩人成婚后,張幼儀在徐家用心侍奉公婆。而徐志摩結完婚后又跑去讀書了,1916年徐志摩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就讀法學。但是由于1917年北洋大學的法學并入了北京大學,他又到北京求學。在這期間,不知道他是不是為了完成父母想抱大孫子的任務,他還抽空回家生了個娃。其實這里我是不太理解的,明明那麼嫌棄張幼儀,那麼抗拒父母包辦的婚姻。但是完成夫妻之間的任務時,他卻沒含糊。
就這樣1918年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初做人父的他好像并沒有令他有多開心,反而是又跑到國外留學去了。期間張幼儀則在家照顧兒子,以及徐志摩的雙親。直到1920年徐志摩收到大表哥張君勱的來信,沒辦法極不情愿的徐志摩給家里寫信,讓張幼儀來自己身邊。在這期間他依舊對張幼儀很嫌棄,但是同樣的夫妻之間的事卻沒少干。就在1921年張幼儀懷有身孕期間,徐志摩再次向張幼儀提出失婚。見張幼儀不答應,徐志摩直接拋下張幼儀又跑了。也就是這次英國之旅,他認識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林徽因。其實從這里也看出來,徐志摩雖有才華,但也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徐渣摩。
張幼儀因為臨近生產,沒辦法只能寫信求助自己的哥哥張勱。隨后張幼儀到了巴黎,然后又到了柏林,1922年在柏林生下了次子。這期間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所作所為已經徹底寒心,痛定思痛的她決定答應失婚,于是1922年她與徐志摩在柏林簽了失婚協議。此后的張幼儀像徹底換了一個人,她不再害怕失婚、害怕傷痛。
反而是變工作邊學習,回國后的張幼儀一邊打拼自己的事業,一邊還照顧著徐志摩的雙親。徐志摩雙親也從心底喜歡這個前兒媳,也從心底感到愧疚,後來徐志摩雙親將張幼儀認做義女。張幼儀在國內的事業也越做越好,又是銀行總裁、又是自己開公司,相比徐志摩當時的處境,好的不是一星半點。
後來因為徐志摩娶了陸小曼,家里開支經常入不敷出,反而是張幼儀多次出手相助。可以看出來自始至終張幼儀心里都是有徐志摩的,即使她被狠心拋棄。晚年時候有人經常問她愛不愛徐志摩?她是這樣回答的:「你曉得的,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這就是徐志摩的第一個女人,張幼儀。
林徽因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機,還曾是清華大學的教授。1920年林徽因跟隨父親游歷歐洲,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她遇到了徐志摩。兩人對彼此都很欣賞,徐志摩寫詩而林徽因懂詩,而且在很多興趣愛好方面,兩人也是聊的很投緣。我們都知道徐志摩是典型的浪漫主義代表,他討厭包辦婚姻。他向往兩個靈魂契合的浪漫愛情,因為當他遇到懂自己的林徽因時,就已經被深深地迷戀住了。
在這期間他對林徽因的評價很高,為林徽因寫了很多情詩以及書信。而林徽因的出現,更是讓他在文學輸出量達到一個井噴狀態。那時候的徐志摩靈感如涓涓細流,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產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對林徽因的追求已經接近瘋狂的地步,為此不惜狠心拋下待產的張幼儀以及腹中的孩子,就是為了能還他自由身。還去追求自己的浪漫愛情,可是當他離完婚后并沒有收獲到自己想象中的浪漫愛情。
林徽因并沒有因為他離了婚,就選擇和他在一起,也一直沒有正面回應徐志摩的追求。咱們的徐摩摩為此還幾次跑到林徽因家里找她,林父知道后也很反對他們。為此徐志摩還多次上門與林父辯論,直到有一次得知林徽因要結婚了。而結婚對象正是徐志摩的老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失戀后的徐摩摩感覺備受打擊。至于林徽因為什麼沒有選擇徐志摩呢?有人猜測是因為徐志摩結過婚,而且還有孩子。
我想這應該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可能是林徽因知道自己過不了心里那道坎。畢竟人家是因為自己離的婚,雖然徐志摩多次和林徽因說不管她的事,讓她不要有心里負擔。但是我想換做任何一個女人,遇到這種情況怎麼會沒有負擔,這種內疚也許會跟隨自己一輩子。而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徐志摩的浪漫主義吧,當時已經是兩個孩子父親的徐志摩,不但沒有男的擔當,反而是一味的最求自己的浪漫愛情。
而當時的林徽因才十六七歲,正是青春懵懂時期。所以林徽因不確定徐志摩是不是真的愛自己,還是愛想象中的自己。這一點也和我們現在年輕人的愛情觀很像,他們喜歡的人可能并不是眼前具體的人,而是他們心中想象的抽象的人。
陸小曼現如今我們有很多人會因為一段感情,久久不能走出來。但是對于我們的徐摩摩可做不到,失婚也好、失戀也罷,只要遇到了心儀的,馬上就能開始新的感情生活。1922年,剛離完婚、剛失戀過的徐志摩,在與朋友王賡聚會的時候,認識了朋友的妻子陸小曼。很快徐志摩被陸小曼的熱情活潑所吸引,一掃之前失戀的陰霾,而陸小曼也被徐志摩身上浪漫的氣質所吸引。就這樣,兩個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都說朋友妻不可欺,但是對于浪漫主義的徐志摩可不在意這些。
隨后兩個人的事情就被王賡知道,期間王賡還想著給徐志摩面子,私下偷偷給徐志摩寫信提醒他。哪知道徐志摩非但沒有收斂,反而直接找到了王賡本人。并表示陸小曼跟著你王賡根本不幸福,不如成全他們。朋友王賡聽到后,氣得對著徐志摩就是一頓罵。徐志摩看情況不太好,索性又跑國外留學去了。他這一走可把陸小曼在國內給等苦了,等他再回國時,陸小曼已經將丈夫王賡的思想工作做好,同意離了婚。
就這樣兩個二婚人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雖然徐志摩雙親并不對陸小曼滿意。但是誰讓徐志摩是獨子呢,沒辦法也就同意了。結婚當天徐志摩老師梁啟超的發言,更是將整個婚禮氣氛變得很尷尬。雖然兩人結婚之路比較坎坷,但是好在最終還是結了婚。由于陸小曼也算是大家閨秀,就是妥妥的大小姐脾氣。婚后的生活開支就全靠徐志摩承擔,一開始有徐家的支持日子也還算過得去。
但是過慣了大小姐生活的陸小曼,花錢一直大手大腳。每天除了打牌,就是包戲院子聽戲。因為這些事徐志摩也講過陸小曼幾次,但是陸小曼一撒嬌就啥事都解決了。但是後來陸小曼染上了大煙,徐父知道后斷了徐志摩與徐家的經濟來往。沒辦法,徐志摩只能一個人打好幾份工,同時在三所大學任課,空余時間還得寫詩文賺稿費。當時普通人一年也才十塊大洋不到,而徐志摩一年能掙幾百大洋。但即便是這樣,錢還是經不住陸小曼大手大腳的花,經常入不敷出,期間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張幼儀還拿錢幫助過幾次。1931年11月。徐志摩乘坐飛機從南京前往北京,參加林徽因舉辦的中國建筑藝術的演講會。飛機還沒到北京的時候就發生了事故,徐志摩未能幸免與世長辭。
哪一個才是他的遺憾?
回顧徐志摩一生中的三個女人,讓人想起張愛玲的那句話「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所以無論怎麼選擇都有遺憾。我想當徐志摩經歷過,他自己所追求的婚姻生活后。他才會明白第一任妻子張幼儀的好,而張幼儀也在他不知不覺中,成了他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有人覺得令徐志摩最遺憾的不是張幼儀,而是林徽因,他才是徐志摩心中的白月光。你覺得哪一個才是他的遺憾呢?
歷史功過自有后世評判,以現在的立場回顧當時那段歷史,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