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語出《莊子·胠篋(qū qiè打開箱子的意思)》
意思是不消除標榜圣賢的思想,大盜的行徑就不會終止。照字面意思,莊子好像有意針對儒家仁義禮智這些思想,故意和孔子唱反調,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先說一下莊子何出此言,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莊子·胠篋》開頭寫道:
將為胠篋(打開箱子)探囊(偷竊之意)發匱(通柜子的柜)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藤,固扃鐍(jiōng jué門栓鎖頭),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藤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大意就是說,對付小偷,一般就是在柜子上加一個大鎖頭,一把不夠,再加一把更保險,但是,小偷是打不開這把鎖,那麼,你不斷的往里面放財物,自以為安全,真正的大盜來了,他才不會去研究開鎖技術,而是直接找人抬了柜子裝車上拉走,對于他來說,還唯恐你加的鎖不夠結實呢,免得中途灑落一地。
那麼你說,你的大鎖頭,是不是等于給大盜積攢財物,本來是防賊,現在倒成了為大盜提供好處的工具了
老子所謂,大道廢,有仁義。仁義道德,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在大道沒有盛行的時候,人們一時半刻不能接受大道,那麼,對他們散漫墮落的惡習,總得約束一下啊,不然就亂套了,以仁義約束,每個人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一些小的過錯、壞心思、歪心眼,都藏的很深,誰也看不出來,表面上風氣端正,人人正義凜然,但是一旦有巨大的利益誘惑,利害沖突,人人都為自己謀私利,不顧別人死活,那麼,局面就不堪設想。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