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歲增長,每個人都在從青澀走向成熟。
但成熟到底意味著什麼?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 大多數人所成為的,并非是他們想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
如果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失去自我,那不是成熟,只是世故。
真正的成熟,是在閱盡千帆過后,終于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一樣,為了追逐心中的畫家夢,敢于舍棄已經擁有的一切。
當你看了斯特里克蘭的故事之后,就會明白:
懂得為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開始。
在遠赴巴黎學畫之前,斯特里克蘭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倫敦,從事著證券經紀人的工作。
斯特里克蘭夫人十分熱衷社交,經常會在家里設宴招待他人。
與妻子的善于交際相比,斯特里克蘭則顯得缺乏親和力。
他相貌平平,說起話來總是枯燥乏味,也不具備隨時圓場的能力。
總之,彼時斯特里克蘭留給他人的印象,就如書中所寫的那樣:
「他可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社會成員,一位好丈夫好父親,一個誠實的經濟人。
但是,在他身上,你根本沒必要浪費時間。」
直到有一天,斯特蘭克蘭在留下一封信后,突然離家出走。
這個消息震驚了他身邊的所有人。
人們紛紛猜測,他是因為愛上了別的女人,感情上犯糊涂,才選擇拋妻棄子。
可實際上,斯特里克蘭其實是那個最清醒的人。
書中描寫了一次具體的社交場景。
「我」作為一個年輕作家,受邀參加了斯特里克蘭夫人所組織的宴會。
來賓包括我在內,共有十個人,大家并不相熟,出席這場活動完全是出于回饋人情往來的社交義務。
現場看似熱鬧,實則無趣透頂。
為了不冷場,每個人都得努力地找話題和鄰座閑聊,講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就這樣,一場宴會下來,主賓彼此都忙活了半天,最終卻又一無所獲。
那天斯特里克蘭也在場,和「我」一樣沉默少言,可他顯然把這些狀況都看在了眼里。
這無疑也是促成他毅然要離開倫敦的原因之一。
用斯特里克蘭自己的話來總結: 「在倫敦,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參加這種聚會的次數越多,越讓他覺得毫無意義。
正所謂:「道不同者,不相為謀。」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這些虛假的人情往來中,不如抽出時間,專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
低質量的社交,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舍掉無用的人情往來,把圈子變小,心才能變靜,人也才不至于在喧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要想給生活減負,就要先學會給圈子做減法。
在小說中,「我」作為朋友,原本是帶著滿腔正義,想要替斯特里克蘭夫人勸回她的丈夫。
然而,在見到斯特里克蘭后,「我」卻不得不放棄這個念頭。
因為斯特里克蘭并沒有如他人所猜測的那樣,在巴黎尋歡作樂,反而是只身居住在一個破舊的小旅館里,過著猶如苦行僧的生活。
他從小就夢想著要當個畫家,可惜遭到父親的反對,成年后又因為結婚生子,需要照顧家庭,只能將畫家夢暫時擱置。
直到如今,他才醒悟過來,終于決定要放下一切世俗羈絆,義無反顧去追逐夢想。
在巴黎學畫的時候,因為沒有固定工作,他居無定所,常年都在饑餓中度過。
有整整半年的時間,他窮到每天只靠一個面包、一瓶牛奶過活。
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這樣的生活根本難以忍受,可他卻毫不在意。
在他看來,吃穿住行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活著。
至于到底要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都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并不值得花費心思。
他拒絕所有讓自己從繪畫中分心的事情,也拒絕一切物欲誘惑,把生活的清貧當成是一場克己修行。
甚至在畫畫時,他都堅持只坐硬板凳,不坐扶手椅,就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要遠離享樂,保持自律與專注。
正如書中所寫的那樣:「他完全漠視生活的舒適。」
只有把生活變得簡單后,自己才不會被物欲所困住。
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生活里得到的越多越多,日子就會過得越好。
但其實,一旦放任自己被欲望所裹挾,只會漸漸迷失本心,讓自己陷入永不滿足的狀態中。
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對物欲的需求只會越簡約。
因為他們的內心有了真正的追求,過多的物質,于他們而言,反而是一種負累。
《菜根譚》中有言:「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刪繁以就簡,去偽以存真。
減少物欲之需,是為了給心靈的修煉騰出空間。
不做欲望的奴隸,才能做命運的主人。
對一件事熱愛到極致,是什麼感覺?
斯特里克蘭給了我們明確的回答。
他說: 「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
故事的最后,斯特里克蘭流浪到塔希提島。
那是一個遠離塵世卻有著美麗風景的孤島,在那里,斯特里克蘭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年時光。
他可以盡情地畫畫,而不必承受異樣的眼光和現實的刁難。
遺憾的是,在短暫的幸福過后,不幸再次降臨到斯特里克蘭身上,他患上了麻風病,只能任由身體潰爛卻無法醫治。
然而病痛的折磨卻并沒能使他放棄畫畫,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意志力。
他把自己關進房間里,以心以筆,以墻為布,開始了日夜不休的創作。
到後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似乎完全超越了肉體的知覺。
即使雙目失明,身體一天天潰爛,他依然堅持畫完了壁畫。
當畫作完成時,斯特里克蘭的靈魂,也仿佛跟著已融入其中。
這幅用心血凝成的壁畫背后,凝聚著斯特里克蘭畢生對繪畫的執著追求。
書中,庫特拉斯醫生是除了阿塔之外,唯一一個親眼見到斯特里克蘭絕筆畫作的人。
當他看到這幅畫時,深受震撼,忍不住脫口而出: 「上帝啊,真是天才。」
其實斯特里克蘭本是一個平凡的人,之所以能創作出天才之作,是源于他有著足夠純粹的精神世界。
他做到了心無旁騖,一生只為將一件事做到極致。
生活里,我們很多人常抱怨自己忙忙碌碌,卻無所作為。
殊不知,那大都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容易被各種俗事干擾。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唯守本心。」
一個人唯有懂得摒棄雜念,讓所求所愿都變得簡單起來,才能穿越生活的重重迷霧,認清心之所向。
成熟的最高境界,是給精神做減法,把心清空,讓心減負。
人無雜念一身輕。
放得下俗事紛擾,求得問心無愧,就是人生難得的圓滿。
▽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
世事繁雜,學會做減法,才能卸下多余負累,讓腳步變得輕松自在。
在物欲橫流的生活里,告別了外在的浮華,才能活出內在的豐盈。
人活到極致,越簡單,越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