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歲增長,每個人都在從青澀走向成熟。
但成熟到底意味著什麼?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大多數人所成為的,并非是他們想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
如果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失去自我,那不是成熟,只是世故。
真正的成熟,是在閱盡千帆過后,終于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一樣,為了追逐心中的畫家夢,敢于舍棄已經擁有的一切。
當你看了斯特里克蘭的故事之后,就會明白:
懂得為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開始。
在遠赴巴黎學畫之前,斯特里克蘭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倫敦,從事著證券經紀人的工作。
斯特里克蘭夫人十分熱衷社交,經常會在家里設宴招待他人。
與妻子的善于交際相比,斯特里克蘭則顯得缺乏親和力。
他相貌平平,說起話來總是枯燥乏味,也不具備隨時圓場的能力。
總之,彼時斯特里克蘭留給他人的印象,就如書中所寫的那樣:
「他可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社會成員,一位好丈夫好父親,一個誠實的經濟人。
但是,在他身上,你根本沒必要浪費時間。」
直到有一天,斯特蘭克蘭在留下一封信后,突然離家出走。
這個消息震驚了他身邊的所有人。
人們紛紛猜測,他是因為愛上了別的女人,感情上犯糊涂,才選擇拋妻棄子。
可實際上,斯特里克蘭其實是那個最清醒的人。
書中描寫了一次具體的社交場景。
「我」作為一個年輕作家,受邀參加了斯特里克蘭夫人所組織的宴會。
來賓包括我在內,共有十個人,大家并不相熟,出席這場活動完全是出于回饋人情往來的社交義務。
現場看似熱鬧,實則無趣透頂。
為了不冷場,每個人都得努力地找話題和鄰座閑聊,講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就這樣,一場宴會下來,主賓彼此都忙活了半天,最終卻又一無所獲。
那天斯特里克蘭也在場,和「我」一樣沉默少言,可他顯然把這些狀況都看在了眼里。
這無疑也是促成他毅然要離開倫敦的原因之一。
用斯特里克蘭自己的話來總結:「在倫敦,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參加這種聚會的次數越多,越讓他覺得毫無意義。
正所謂:「道不同者,不相為謀。」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這些虛假的人情往來中,不如抽出時間,專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
低質量的社交,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舍掉無用的人情往來,把圈子變小,心才能變靜,人也才不至于在喧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要想給生活減負,就要先學會給圈子做減法。
在小說中,「我」作為朋友,原本是帶著滿腔正義,想要替斯特里克蘭夫人勸回她的丈夫。
然而,在見到斯特里克蘭后,「我」
因為斯特里克蘭并沒有如他人所猜測的那樣,在巴黎尋歡作樂,反而是只身居住在一個破舊的小旅館里,過著猶如苦行僧的生活。
他從小就夢想著要當個畫家,可惜遭到父親的反對,成年后又因為結婚生子,需要照顧家庭,只能將畫家夢暫時擱置。
直到如今,他才醒悟過來,終于決定要放下一切世俗羈絆,義無反顧去追逐夢想。
在巴黎學畫的時候,因為沒有固定工作,他居無定所,常年都在饑餓中度過。
有整整半年的時間,他窮到每天只靠一個面包、一瓶牛奶過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