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
《老謀子司馬懿》寫道:司馬懿裝病7年,29歲才入仕途,40歲才開始接觸軍權,60歲才得到重用,70歲才擁有絕對權力。
從郡縣小吏到權傾朝野,他經歷了太多。
世事滄桑,是課堂,也是考場。
人生經歷的每一件事,既是來考驗我們的,也是來磨煉提升我們的。
小事磨煉耐心,難事磨煉心態,大事磨煉定力。
能把這三種事處理好,想不成事都難。
01做好小事
建安六年,司馬懿出任河內郡的上計掾(計事務的官吏),當時的士族很不屑這類職位。
好友胡昭調侃他,「鷞鳩也愿意吃鵓鳩的食物嗎」?
但司馬懿卻認為,盡小者大,積微者著。
他在轄區走訪,將郡內人口登記成冊,方便管理,又協助郡守核實各地財政,開源節流,用來修建水利。
若有百姓上訪,事無巨細,他都盡力解決。
司馬懿從不因官微事小而糊弄,在任期間大小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被郡守推薦給中央,稱其有王佐之才。
一時間,司馬懿名聲大噪。
當時曹操任職司空,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后,也多次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職。
《韓非子》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
宰相猛將也是從基層小事做起,只有把小事做好,才有做大事的機會。
曹操去世后,司馬懿由文轉武,逐漸有了兵權。
他領兵有一個習慣,每到一處,必先親自登高繪制兵線圖,親自考察選取耕種的地點,然后墾辟荒野,推行軍屯。
兒子司馬師十分不解,認為四方的戰事沒有結束,正是建立功勛的好時機,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種地這種小事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