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李玫瑾:家庭教育不光是物質,更是心靈層面的養育
2023/12/16

ADVERTISEMENT

家不僅是我們休息的地方,更是孩子心靈停靠的港灣。但現在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寧願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告訴父母。

由此可見,孩子的心理問題逃不脫家庭的責任。

今天佩珊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幽微的人性》,作者是有著40多年犯罪心理分析經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

在這本書中,作者與知名主持人竇文濤、馬未都等人以對話的方式,結合豐富的社會案例,告訴我們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家庭教育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接下來,佩珊帶大家一起走進本書,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找回對生活的勇氣。

家庭教育中,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愛孩子,不僅要給他提供基礎的物質條件,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撫養。

作者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她曾見過這樣一位父親,日夜操勞,雖然給兒子掙下了萬貫家財,但他卻發現才7歲的孩子脾氣非常暴躁,而且沉迷于網路,變得不可理喻。

無奈之下,這位父親花重金找到一位兒童教育專家,讓他幫忙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李玫瑾教授聽到這件事後,直接指出這位父親的錯誤做法。她認為教育孩子是父親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年,父母與孩子有更多的肢體接觸,孩子得到父母的回應時,內心會有深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而這正是孩子心靈成長的起點。

ADVERTISEMENT

這讓佩珊想起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恒河猴實驗。實驗人員把剛出生不久的猴子放在籠子裡,並用兩個假猴子代替猴媽媽。

其中一個假猴子是用鐵絲網做成的,另一個則是用軟墊做成的。兩隻猴子唯一不同的是「鐵絲媽媽」身上有一個能24小時能隨時提供奶水的裝置,「絨布媽媽」則沒有。

結果發現,小猴子都選擇了沒有乳汁的「絨布媽媽」,只有當它們感到十分饑餓時,才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幾年後,那些人工母猴養大的猴子,性格反常,孤僻、憂鬱,甚至帶有很強的攻擊性。

從實驗中我們得知,那些早年只得到物質需求並沒有獲得情感需求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李玫瑾教授認為,0-12歲的孩子正處于依戀期。尤其是在3歲之前,孩子會對身邊最親近的人產生依戀,父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並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內心會形成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佩珊認為,孩子早期得到父母高質量的愛和陪伴,他們的內心住著一個愛的人。

正是心中愛的滋養,孩子充分信任身邊的環境,並開始大膽探索這個世界,他們對未來總是充滿著期待。

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它能驅散孩子內心的挫敗、焦慮、無助,給孩子面對生活的勇氣。

ADVERTISEMENT

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

李玫瑾教授曾在青少年犯罪行為分析中多次提到,人們犯罪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敬畏之心。

要想讓孩子有敬畏之心,就要學會給孩子立規矩。

李玫瑾曾提到過:「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了想管也管不了。」在孩子小時候就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邊界,長大後父母才能省心。

這讓佩珊想到傅雷教育兒子的案例。傅雷在兩個孩子還幼小時,就給孩子制定了嚴格的規矩。

比如他在和孩子一起吃飯時,總是會觀察孩子是否坐得端正,是否有不禮貌的行為,他的行為是否妨礙了別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DVERTISEMENT

找工作時,這5種公司最好不要去,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21
跟同事關系再好,也不要談這5個話題,否則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17
人這一生,一切自有天意!(看完頓悟)
2024/01/16

ADVERTISEMENT

人這一生,學會放過自己,心就不累了!
2024/01/15
一段關系是否能長久,關鍵在于「價值閉環」
2024/01/15
當你能量越來越高的時候,你開始真正理解每一個人
2024/01/15
與人相處,反著人性來,你就贏了
2024/01/15
受用一生的三大「強者人格」,有一個就了不起
2024/01/15
台南偽出國景點,坐在草皮上野餐看夕陽超級chill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