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孔子臨終前悲痛高歌,短短三句,句句豪邁悲壯,令人肅然起敬!
2023/12/11

ADVERTISEMENT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一向對鬼神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一生極少談論死亡。因為孔子認為,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應該專注于修身做人之事,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鬼神一事上。

不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哪怕是圣人也不得不接受命運,迎接自己生命的終點。 讓人意外的是,這樣一位大哲學家、大圣人,在臨終前并未像常人期待的那般大義超脫,平靜從容。反而又是流淚又是哀歌,還埋怨前來看望的學生來得太遲。

孔夫子為何臨終哀歌?也許我們看了他臨終高呼的哀歌,就明白了。

《曳杖歌》

孔子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史記·孔子世家》曾記載: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生病,學生子貢前去看望他。當時孔子正拄著拐杖,在門口散步。看到子貢,孔子說:「賜(子貢名端木賜),你怎麼才來啊!」

接著孔子以凄涼的調子唱出了這首《曳杖歌》,最后悲慟流淚。

緊接著,孔子對子貢講述了自己前一晚上的夢境。孔子說他夢到自己正端坐在兩根柱子中間,受人祭奠,「予夢坐奠兩柱之間」。可是天下已經很久不講道義了,自己一生周游列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尊重自己的意見治國。他不認為自己會突然受到國家的重用。

忽而他又想到前朝人不同的發喪禮儀。當年,夏朝人死了,靈柩會放在東面的台階上。

ADVERTISEMENT

周朝人死后,靈柩會停在西面的台階上。而殷商人去世后,靈柩恰恰會停在兩個柱子中間。自己本就是殷商后代,他認為自己恐怕命不久矣!

果然,孔子在高歌慟哭后徹底病倒了,七天后就去世了。

這首《曳杖歌》也就成了孔子臨終前,用盡最后力氣為自己唱的生命挽歌,成為了他最后的生命述說。

這首歌雖然只有短短3句,卻連用了三個問句,句句豪邁悲壯,至今讀來讓人肅然起敬。

「泰山其頹乎?」

孔子與泰山有著難以割斷的血脈聯系。他一生不僅多次登臨泰山,還多次為泰山作詩,他著名的仁政主張「苛政猛于虎也」也是登臨泰山發生的故事。

孔子雖多次周游列國,其實也不過是在魯、豫、蘇、皖、冀五省之間活動。因此,對孔子來說,泰山是最高大的山脈,是華夏正統的象征。登臨泰山代表的是他人生的標尺,人格的高度,更是精神的一種超越。

在生命的最后,孔子直接將自己的生死與泰山聯結在一起,足以見泰山在孔子心中的不朽地位。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雖竭盡一生恢復周禮,穩定天下,但無奈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泰山都要崩塌了,人們又該仰仗著誰來前行呢? 臨終時刻,孔子眼中仍是對國家未來的憂慮。

泰山其頹乎?正是孔子在生命最后的時刻,面對周禮無可挽回、凋零衰落,發出的最后悲痛吶喊。

ADVERTISEMENT

梁木其壞乎?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年代,孔子的學說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推崇采納。

不過,他一直不曾懷疑自己,他一直堅信著自己的學說。

他認為自己是棟梁之材,自己的學說是國之梁木。而現在,自己大限已到,可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未實現,抱負還未施展,國家還未安定,他又該如何安心離開。

哲人其萎乎?

相比之下,最后這一嘆惜多了一絲生命的溫度,這是孔子對生命的一種接受,對命運蒼涼的一種無奈服從。

時隔世移,在不少人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業已變得模糊。

可是,當回首春秋末期的亂世時,我們看到的依稀是一位荒野中的趕路人,一位風雨中的歌者。

孔子,在他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一直在追尋探索這,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智者的教誨,仁者的遺訓,時至今日,仍舊讓人受益無窮。

ADVERTISEMENT

找工作時,這5種公司最好不要去,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21
跟同事關系再好,也不要談這5個話題,否則只會害了你自己
2024/01/17
人這一生,一切自有天意!(看完頓悟)
2024/01/16

ADVERTISEMENT

人這一生,學會放過自己,心就不累了!
2024/01/15
一段關系是否能長久,關鍵在于「價值閉環」
2024/01/15
當你能量越來越高的時候,你開始真正理解每一個人
2024/01/15
與人相處,反著人性來,你就贏了
2024/01/15
受用一生的三大「強者人格」,有一個就了不起
2024/01/15
台南偽出國景點,坐在草皮上野餐看夕陽超級chill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