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一向對鬼神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一生極少談論死亡。因為孔子認為,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應該專注于修身做人之事,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鬼神一事上。
不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哪怕是圣人也不得不接受命運,迎接自己生命的終點。讓人意外的是,這樣一位大哲學家、大圣人,在臨終前并未像常人期待的那般大義超脫,平靜從容。反而又是流淚又是哀歌,還埋怨前來看望的學生來得太遲。
孔夫子為何臨終哀歌?也許我們看了他臨終高呼的哀歌,就明白了。
《曳杖歌》
孔子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史記·孔子世家》曾記載: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生病,學生子貢前去看望他。
接著孔子以凄涼的調子唱出了這首《曳杖歌》,最后悲慟流淚。
緊接著,孔子對子貢講述了自己前一晚上的夢境。孔子說他夢到自己正端坐在兩根柱子中間,受人祭奠,「予夢坐奠兩柱之間」。可是天下已經很久不講道義了,自己一生周游列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尊重自己的意見治國。他不認為自己會突然受到國家的重用。
忽而他又想到前朝人不同的發喪禮儀。當年,夏朝人死了,靈柩會放在東面的台階上。周朝人死后,靈柩會停在西面的台階上。而殷商人去世后,靈柩恰恰會停在兩個柱子中間。自己本就是殷商后代,他認為自己恐怕命不久矣!
果然,孔子在高歌慟哭后徹底病倒了,七天后就去世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