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出版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不到兩年就出了三版,被譽為「新儒林外史」。書評家夏志清先生認為《圍城》是「 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
《圍城》的故事背景設在了動蕩的戰爭年代,那是新思想與舊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人們一面愿從封建思想里走出來,一面又希望兒女可以留洋,接受新式教育后可以光耀門楣。
《圍城》里的所有人物,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某一個群體,他們人生的跌宕起伏,也真切地反映出了戰爭年代普羅大眾的生存狀態,有一種真實存在的現場感。
書里那些精言妙語是小說的最大成功之處,讀過《圍城》的人知道,這本小說要慢慢讀、細細品,如果一目十行是絕對無法領略故事的精髓的,錢鍾書本身就是淵博的大學者,他用精彩生動的描寫,賦予了書中人物獨特的性格和靈魂。
這部小說,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寓意,錢鍾書將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運用于小說中,幽默風趣的背后是對現實的深深諷刺,彰顯了其精湛的藝術造詣,如細細品味,你會在《圍城》里體會到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自身性格的特點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結局是喜劇還是悲劇,性格堅韌的人,懂得和命運抗爭,他們拼盡所有也要爭取人生的主動權。
反之,性格軟弱的人,在面對命運的打擊時,往往會選擇「順從」和「逃避」,在強權和生活的磨難面前,他們低眉順眼,不敢反抗,這樣的人終其一生都很難得到幸福。
方鴻漸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而造成他人生悲劇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直到故事的結尾,方鴻漸都一事無成,這和他懦弱無能的性格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趙辛楣說方鴻漸「不討厭,但全無用處」,這話雖然犀利但一點也不假,留學歸來后,方鴻漸靠著岳父過著資產階級闊少爺的懶撒生活,可世事難料,他一不小得得罪了岳父岳母,丟了工作。
在失業的那段日子,方鴻漸痛苦、迷茫更多的是恐慌,可性格懦弱的他卻從沒想過在上海灘找份工作,最后還是依靠趙辛眉才找到了出路,南下去「三閭大學」教學。
在三閭大學,方鴻漸的懦弱無能更是表露無疑,在和同事的周旋中,他無力招架,若是沒有趙辛楣的關照,方鴻漸是無法在這種充滿爾虞我詐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
鴻漸的懦弱無能在感情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圍城》里,方鴻漸還算是較受女性歡迎的人物,除了在留學歸來的船上和鮑小姐的小插曲,方鴻漸還和三位女性有著扯不清的關聯。
在和蘇文紈的愛恨糾纏里,方鴻漸完全是被動的,面對蘇文紈的各種暗示,他明知自己不愛蘇文紈,卻怕得罪蘇文紈而不敢將事情挑明。
在所有和鴻漸交往的女性里,只有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是個例外,方鴻漸對她付出的感情最都多也最真心,但因為蘇文紈從中挑撥離間,他和唐曉芙也分道揚鑣了,在面對唐曉芙的質問時,方鴻漸選擇默認,主要也是因為他性格保守懦弱,沒有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的氣場。
在後來的婚姻中,方鴻漸同樣處于弱勢,他無力經營好和孫柔嘉的婚姻,更是被媳婦的娘家人瞧不起,面對媳婦和家人之間的矛盾,他也從未采取過積極的態度,經常受夾板氣,在父母眼中,他是個沒出息的孩子,在妻子眼中,他是個沒有能力承擔起家里開銷的「無用」之人。
故事的最后,方鴻漸和孫柔嘉大吵一架,仆人打電話告知了孫柔嘉的姑母,然而,讓孫柔嘉沒想到的是,方鴻漸竟然選擇逃避,他的逃避將他骨子的懦弱本性徹底暴露出來,孫柔嘉望著轉身離去的丈夫,歇斯底里地喊出:「你是個懦夫!懦夫!懦夫。」
方鴻漸對生活、對婚姻都失去了希望,他仿佛像死了一樣,癱躺在床上,方鴻漸的敏感、懦弱、無用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劇。
誰的生活都會充滿打擊和無奈,只是看你如何選擇,你選擇逃避,就只能任命運宰割,你若選擇強大自己,即便不大富大貴,人生也不會太差。
《簡·愛》里有這樣一句話: 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惜。因為過強的對手會讓人疲憊,太弱的對手會令人厭倦。
方鴻漸極有女人緣,清高孤傲的蘇文紈,清純可人的唐曉芙,還有相貌平平的孫柔嘉,這些不同類型的女人,都對方鴻鴻漸動了心。
在三個人當中,方鴻漸最欣賞的無疑是唐曉芙,可天不遂人愿,他和唐曉芙的戀情剛剛開始就因為蘇文紈的從中挑撥而夭折了,後來在去「三閭大學」的路上,他遇到了孫柔嘉。
方鴻漸對孫柔嘉最初的印象是,她心思比較單純,但恰恰是這個看似心思單純的女生,處心積慮地掌握了一切,并最后成功地將方鴻漸引入婚姻的圍城中。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結合給人一種很匆忙的感覺,雖然感情基礎薄弱,可在確定關系之初,他們還是有過一段非常快樂的日子,那時他們遠離故土,客居異鄉,彼此的存在正好填補了內心的空虛和孤獨。
但當他們領了結婚證,回到上海面對兩個大家庭時,一切就沒想象中那麼美好了,方鴻漸的父親是鄉紳,方家是典型的封建家庭,可孫家卻相反,他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思想比較開放,當傳統思想和新的觀念碰到一起時,必定會產生摩擦。
孫柔嘉初次回婆家,就因不懂叩拜之禮而引發了公婆的不滿,方鴻漸的父親更是給孫柔嘉上了一堂政治課,讓她放下工作回家相夫教子,這也讓孫柔嘉很不滿。
在兩個大家庭見過面、出過飯,這種矛盾又上升了一級,孫家嫌棄方家陳腐,方家嫌棄孫家過于傲慢,兩位婚姻當事人,兩邊受夾板氣,又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將所有的不滿都發泄到對方身上。
從根本上來講,孫家和方家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門不當戶不對」,這樣的婚姻注定不會幸福,除非當事人有能力改變現狀,或許可以扭轉解決,但方鴻漸恰恰最缺少的就是「能力」
方鴻漸回到上海后,在報社謀了一分差事,但薪水一般,可孫柔嘉不同,她的姑媽有能力,輕而易舉地就幫她找到了工作,工資是方鴻漸的一倍多,倆人瞬間拉開了差距。
方鴻漸雖然懦弱,但骨子里卻有些清高,沒結婚前他的這點清高在孫柔嘉眼里是傲骨,但婚后則不同,他的清高在妻子眼里就是「 本事沒有,脾氣還挺大」。
同樣,直到婚后方鴻漸才知道,孫柔嘉非但不溫順還很有主見,主要掙錢多就顯得有底氣,每次倆人爭吵的時候,孫柔嘉都會說:「我自己有薪水,又沒依靠你養活,我的工資還比你高,」這種經濟上不對等的關系,讓倆人的關系極度下滑。
如果方鴻漸有志氣,努力做出一番事業,或許他和孫柔嘉的婚姻也會圓滿,但他沒有那種魄力和骨氣,最后導致倆人的婚姻慢慢走向瓦解。
婚姻就像一座天平,任何一方的滯后都容易造成婚姻的失衡,要想婚姻走的長遠,倆人就要保持旗鼓相當的能力,若彼此始終保持亦步亦趨的節奏,婚姻多數都會幸福美滿。
正如書中趙辛楣所說:「 像咱們這種旅行,最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作朋友——且慢,你聽我說——結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慶該先同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仆仆以后,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沒有吵嘴翻臉,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失婚。」
在方鴻漸失戀又失業的時候,趙辛楣也「失戀」了,他的心情低落到極致,但他不想一個人難過,就邀請方鴻漸一起緬懷他們死去的愛情。
失戀后的趙辛楣也選擇了離開上海,去三閭大學教書,他給自己的理由就是教書開發民智,同時也給自己添一個人生體。
此次去三閭大學任教的,除了方鴻漸和趙辛楣外還有另外三人,李梅亭、顧爾謙還有後來成為方鴻漸妻子的孫柔嘉,五人結伴而行,但旅途中卻沒有那麼和諧。
三閭大學位于湖南省,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是交通不發達,二是時逢戰亂,所以這一路他們走得很辛苦,狀況頻出,不過幸好有了這些突發狀況,每個人的最真實的一面才赤裸裸地暴露出來。
五人當中,當屬李梅亭人品最差,他傲慢無禮,對周遭的一切都打心里瞧不起。非但如此,在旅館里他還和寡婦糾纏不清,差點鬧出亂子,爾后又跑到鎮上去嫖娼。
除此外,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李梅亭深知內地藥品緊張,竟然還帶了一箱子藥,打算到了學校后以十倍的價錢賣出去。最讓人憤恨的行為是,在途中孫柔嘉病倒,李梅亭竟然連一粒藥都不舍得奉獻,可見,他的人品真是渣到了一定程度。
同行的還有一位叫顧爾謙的,他雖然沒有李梅亭那般惡劣,但也不是人中君子,他是典型的攀龍附鳳、專事吹拍的勢利小人。
在路上,他可謂是將「巴結」二字發揮到了極致,對李梅亭各種恭維,但對方鴻漸這種「無用」之人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態度。
從上海到三閭大學這段旅途,幾個人的人品都展露無疑,他們遇事時的態度以及對同伴的態度都暴露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而這些都是在平時生活中很難發現的。
生活中也如此,經常會聽說某些情侶因為一次旅行就分手,想必也是因為在旅途看清了對方的本來面目,所以,如果想看清一個人的人品,不妨策劃一次長途旅行,如果旅行歸來依然能相看兩不厭,彼此沒有翻臉,那這樣的人才是朋友抑或戀人的最佳人選。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用時兩年時間完成的,在這部偉大的著作里,先生不僅寫出了對婚姻的看法和態度,也寫了對愛情、[兩.性]關系和社會的態度,其實,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圍城」中生活,只是有的人看得透徹,有的人活的迷糊,無論你是城外的人還是城內的人,只愿早點明白這三個這里,活出自己,不被命運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