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于藍」的《勸學》,作為戰國末年的學派宗師,荀子的成就遠不止如此。
荀子,本名荀況,字卿,因此又稱荀卿,他本是趙國人,在齊國稷下學宮擔任祭酒,後來死在了楚國。
荀子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並且廣收門徒,影響深遠。
荀子最出名的徒弟有三個,分別是後來的秦國丞相李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韓非子、西漢初期丞相張蒼。
另外,荀子還有一位著名的徒孫,此人就是《過秦論》的作者賈誼。
因為李斯和韓非子都是法家代表,因此後人曾認為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其實荀子主張的仍是儒家。
司馬遷也認為荀子是儒家代表,因此他把荀子和孟子並為一傳,為《孟子荀卿列傳》。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
全書共分三十二篇,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哲學思想、政治理論、治學方法、立身處世、學術論辯、經濟軍事等。
今天從《荀子》中找出10句名言,告訴你: 有大智慧的人都是這樣為人處世的!
【譯文】君子修身養性,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
【感悟】 真誠是最貴的人品。有大智慧的人無不真誠,只要做到了真誠,別人才願意與你交往、交心。
【譯文】對的就贊成,錯的就反對叫做明智,反對正確的、贊成錯誤的叫做愚蠢。
【感悟】 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實事求是的。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不顛倒黑白,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譯文】君子可以控制對物質的追求,小人只能被物質所左右。
【感悟】 有大智慧的人面對人生得失,能淡然處之,不會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內心原則。
【譯文】指出我的缺點而批評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讚賞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賊。
【感悟】 有大智慧的人能正確認識身邊的人,不以話好聽不好聽來判斷是否為良師益友。
【譯文】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地方,交遊要接近賢士,這是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感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大智慧的人都會和賢能的人交朋友,以正其身。
【譯文】如果心不專一就會一無所獲,要想求全就學得不精,一心二用就會學不明白。
【感悟】 有大智慧的人知道「貪多嚼不爛」,任何事不可能回面面俱到,每樣都精通。只有選擇一個方向,努力鑽石,才能有所成就。
【譯文】說話得體,是明智;沉默得當,也是明智。因此懂得沉默與懂得說話是一樣的。話說得多而合乎法度,便是聖人。
【感悟】有大智慧的人言行得體,知道何時該說什麼話,知道什麼時候什麼話不能說。
【譯文】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那麼即使是六匹千里馬拉車也無法抵達目的地。
【感悟】 有大智慧的人在樹立方向後,心無旁騖,一心進取,而不是左顧右盼,朝秦暮楚。
【譯文】君子學習往右,要把所學聽入耳中,牢記在心,融會貫通到整個身心,並表現在一舉一動上;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
【感悟】 有大智慧的人注重「知行合一」, 學到,並在實際生活中做到,才是真正的學到了。
【譯文】不羨慕過去,不擔憂未來,沒有憂愁憐憫的心情,適合時勢就行動,外物來了就接應,事情發生了就處理,這樣,是治還是亂,是合適還是不合適,就一清二楚了。
【感悟】 有大智慧的人,不羨慕過去,不擔憂未來,會把握當下,順時而為,不操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