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法國《司法公報》上刊登了這麼一則社會新聞。
青年家庭教師菲爾特曾與女主人有染,另攀高枝后,怕奸情敗露,沖動下殺害了女主人。
法國大作家司湯達以這則新聞為素材,創作了小說《紅與黑》。
這位洞察人類心靈的大師,用一個底層青年,揭開了法國社會的傷疤。
著名歷史學家梅里美評價司湯達:
「您的罪過是將人心的傷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視。」
初讀《紅與黑》,我看到的是于連跌宕起伏的悲劇人生。
如今重讀,我才發現,于連的悲劇不能全部推卸到社會的不公。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守住初心,才能找到正確的出路。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法國,主人公于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
他的父親和兩個哥哥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粗人,靠著出賣體力,獲得溫飽。
但于連身體孱弱,干不了一點重活,全家都覺得他是一個廢物,對他十分嫌棄。
他卻不把自己當成弱者,立志要成為人上人,讓所有人都瞧得起他。
于連熱愛學習,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他想通過讀書來改變他的命運。
父親卻覺得讀書無用,認為這是于連想要偷懶的借口。
由于不能給家里掙錢,于連經常遭受父親棍棒的敲打。
哥哥們也很排擠他,經常捉弄他,拿他取樂來緩解身體上的疲勞。
即便父親和哥哥經常把他打到暈頭轉向,于連也并未放棄繼續讀書,他從書中獲得了心靈的慰藉,也從書中汲取到了向上的精神力量。
當時的法國,年輕人晉升的通道,只有軍隊和教會。
于是于連加入教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主教,獲得至高無上的聲譽。
為了討神父的歡心,于連將拉丁文版的《圣經》和《新約》倒背如流,這讓他一下子在城里出了名。
命運終于垂青了這個可憐的年輕人,賜給了他一個絕好的機會。
市長德·瑞那要給兒子請一個家庭教師,他選中了于連,工資是一年300法郎。
這個薪水,是父親和哥哥拼死拼活也賺不到的數字,于連終于邁出了成為體面人的第一步。
他不用干繁重的體力活,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成為了人人羨慕的對象。
于連終于揚眉吐氣了一回,他擺脫了「累贅」的標簽,靠著讀書逆襲了自己的人生。
紀伯倫曾在散文詩集《沙與沫》中說:
一個人的意義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東西。
此時的于連,是一個奮發向上的青年偶像。
靠著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讀書,他從一個被人嘲諷的弱者,轉變成時代的強者。ADVERTISEMENT
正是這股在逆境中也要堅持夢想的精神,讓他迎來人生的翻盤。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堅持夢想并不斷努力,終有一天會和夢想不期而遇。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初進市長家,于連愛惜自己的名聲勝過一切。
他每天努力工作,謹言慎行,希望能一直擁有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